自五四運動倡導“科學”“民主”以來,德先生和賽先生一直是語文教學追隨的旗幟。八十余年彈指而過,成績多,問題也多,教學不“真”不“誠”的問題還在困擾著我們。專業技能的演練不“真”,教學態度方面不“誠”,必然導致教學效果不“實”。讀了鄭老師寫的案例,我不禁要鼓掌喝彩。這才是真實的閱讀教學,其“真”,我想分三層來分析:
一、敢于直面真實的學生學習心態。《故都的秋》這樣優雅深情的文字,居然多數同學不大喜歡,叫人難以置信。可這就是學情、真話、實況,你該怎么應對?鄭老師沒有堵,而是導,讓同學暢所欲言。我欣賞這樣的實事求是精神,更欽佩他讓各種意見自由爭鳴的大度教風。
二、善于選擇教師介入的最佳時機。這是需要教學“涵養”的。我讀這個案例,一邊讀一邊自問:“換了我,會不會當堂和學生爭辯?”我覺得很有可能。因為我在這個“故都”生活了50年,不是很喜歡這里的浮華委靡,但畢竟有很深的個人感情;還因為我非常喜歡作者郁達夫這個人,他的詩,他的文,他的文人氣,他的率真不世故。但鄭老師沒有這樣沖動,他有教學智慧,有為人師的耐心、包容心——不喜歡課文的背后,不全是語文問題。江南少年才子才女們,看到郁老先生如此贊美“故都”之秋,不惜以故鄉風景作為陪襯,心里隱隱有點不舒服,是不是?再說,文學鑒賞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一定要祭出“標準答案”的法寶——我看這是不明智的。鄭老師的后一節課怎么上的,不得而知,但我確信他絕不會不作為,也絕不會作為不力。
三、精心于課后反思,思考教學實況里蘊涵的道理、原理,這是我最為看中的一個環節。反復揣摩鄭老師課外與課內的一些思考,從中受到不少啟發。
這個教學案例只是一個點,它牽連著的廣大研究領域,需要我放出欲窮千里的眼光去觀摩學習。這次我集中精力默想他從教《胡同文化》《客至》到教《故都的秋》所呈現給我們的教學探索,有了新的感悟。所謂“非指示”的教育觀點,實質是什么呢?第一是非模式化,第二是非專制化,前一點針對“科學”而言,后一點針對“民主”而言;從咱們的學科專業而言,合起來也就是教學求其“真”,立其“誠”,努力獲得語文學習的實效。你看,在不同意見的爭論交流中,學生多么認真、投入、細致,自學的良好狀態多么令人欣慰和感奮。這不正是我們苦苦追求的語文教學過程的真實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