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下面一例:
一位教師在執教《祝?!窌r,就“祥林嫂的死因”組織全班學生自由發言。有人說罪魁禍首是婆婆,認為如果婆婆能善待祥林嫂,給她一個溫暖的家,那么祥林嫂就不會逃跑;有人說是柳媽,認為柳媽的地獄說法使祥林嫂在精神上陷入了兩難的痛苦境地;有人認為是衛老婆子,認為她與婆婆合伙將祥林嫂賣給了賀老六,從而讓祥林嫂遭受了喪夫失子之痛;也有人認為是那只可惡的狼,認為如果不是它吃了阿毛,祥林嫂的命運有可能會改變……學生的回答雖不無道理,但都是淺層的分析。于是這位教師讓學生重新閱讀文本,再組織發言、討論、分析,而自己卻還是不加以點撥和總結。結果花了近二十分鐘的時間,學生還是找不到根本原因,這位教師最終草草收場。
這里,教師充分激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固然正確,但這種做法過分地以學生的問題來開展課堂教學,完全忽視甚至否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的作用。它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環節,最終影響教學的進度而導致預設的目標無法落實。
高中新課標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遍喿x教學的實質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要以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通過提問的方式,去引導、點撥、促進學生的閱讀,從而實現多重對話,在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因此,教師的提問是溝通文本與學生的橋梁,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催化劑”與“助推器”,是課堂教學得以有序開展并順利完成的保障。
古人云“教學相長”,“教”與“學”雖然相輔相成,但“教”為先,“教”對“學”的主導促進作用不容忽視,也無法忽視。提問是教師為學生的學創造一種環境,通過精心設問,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學習情緒高、注意力集中和思維活躍的狀態,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教師提問的原則是:在學生自己閱讀、感悟文本的前提下,教師能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即能預知學生哪些地方懂了,哪些方面還存在問題,哪些知識需要重點講解,哪些可以一語帶過等),結合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設計好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真正達到“以問導學”“以問促學”的境界。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詩經·氓》時設計了以下四個問題:
1.本文雖是詩歌,但情節很完整,假如你是一位電視導演,要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你準備拍攝哪些場景?
2.本文主人公最大的人生感悟是什么?對此,你有什么認識?
3.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反映的是家庭暴力題材,那位主人公與本文中的主人公有何相似之處?怎樣看待家庭暴力對女性的摧殘及婚姻的毀滅?
4.有人說“愛的給予與回報成正比”,你對這個觀點怎么看?毫無保留的犧牲奉獻是愛情的保險箱嗎?
前兩個問題重基礎,后兩個問題重能力,四個問題層層深入,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第一個問題涉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只有在真正理解了文本后,才能對畫面、場景、色彩、角度等進行取舍;第二個問題旨在讓學生用自己的人生體驗去分析人物性格、歸納文本主題;第三、四個問題是課內到課外的延伸,有利于將學生的人格教育落到實處,包括對愛情的把握、對人生價值的思考,這些都是學生終身受用的。
這一組問題的設計,涵蓋了從文本解讀到創造性閱讀的全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不僅真正理解了文本,更重要的是,還通過自我比較、深入思考,領悟了生活的意義與人生的價值。這里,教師提問的好處在于:一可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閱讀文本、理解文本;二可培養學生閱讀時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與閱讀能力;三可拓展課堂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人生。除此之外,教師可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對文本的閱讀情況,可以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和環節。
而關于以學生的提問來生成閱讀教學的課堂模式,有兩點令人擔憂:一是學生到底有沒有自己生成問題的能力?即使有,他們的問題停留在何種程度?是否有典型性?有無左右課堂教學的價值?如果學生成了課堂教學的主導,那教師的地位是否會削弱?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探討。二是我們的教師是否具備了扎實的教學功底和一定的教學機智,是否能根據學生的問題及時生成教學資源?當學生的問題擾亂甚至顛覆教師事先預設的教學環節時,教師能否及時生成課堂教學?
我們強調閱讀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但并不是說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不作為;強調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但并不否認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教師提問來生成課堂教學,應是閱讀教學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