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示性”教學思想已廣為人知,許多教師開始嘗試將它付諸實踐。筆者想提醒同行,實踐時應注意所謂“非指示性”并不是真的無指示性。下面試以鄭逸農老師的《〈客至〉“非指示性”教學設計》(《語文建設》2005年第5期)為例,運用學習結果分類理論來加以說明。
一、不指示學習目標并非無目標
鄭老師的設計理念為:“本課采用‘非指示性’教學法,不指示學習目標,不指示問題答案,而是讓學生根據文本特點與自身的認知特點、情感特點等,自主選擇與確定學習目標,通過探究和交流產生問題答案。該教學力求讓學生在互動與對話中,自主生成理解與感悟,自主生成語文素養,自主養成健全的人格。”
讓學生“自主選擇與確定學習目標”,是不是就沒有教學目標了呢?不是的,而且恰恰相反,鄭老師的教學目標應該說是相當明確的。在這里就需要運用學習結果分類的理論來分析,否則我們就可能真的認為不需要明確什么目標,而是完全讓學生自主生成了。如果不明就里地來學鄭老師的這種教法,十有八九會失敗。那么他的目標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他所說的“讓學生在互動與對話中,自主生成理解與感悟,自主生成語文素養,自主養成健全的人格”,就是非常明確的教學目標。按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這屬于高級智慧技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能力目標。而他所說的讓學生“自主選擇與確定”的學習目標,按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理論,屬于言語信息的內容,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內容目標。內容目標不由教師確定,而是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來生成,這體現了鄭老師對課堂教學高超的把握能力。能力目標明確而內容目標不明確,這充分體現了目標的預設和生成的統一,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和民主、平等的精神。
二、教學過程具有強烈的指示性
智慧技能存在如下層次關系:高級閱讀技能(高級規則)→基本閱讀技能(規則)→提取詞義(概念)→字詞識別(辨別)。(括號中為加涅的提法)
根據上圖所示的層次關系,高級閱讀技能的學習以基本閱讀技能的獲得為前提,基本技能的學習又以字詞識別與詞義的提取為前提。由此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基本順序。
此外,文章內容知識、作者和寫作背景知識是高級智慧技能學習的支持性條件,也就是說內容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智慧技能的學習必須在文章內容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展開,在文章內容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實現。因此,學生現有的語文智慧技能又是習得新的內容知識的工具或前提條件。
以這種理念為依據,我們再來分析鄭逸農老師的《客至》教學設計。他要達成的高級智慧技能的教學目標,其前提條件是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比如通過查閱字典等工具書以及課下注釋疏通文意的能力,整體感知、體驗的能力,自主選擇與確定內容目標的能力,而這種技能又以學生能夠自主提問的基本技能為前提。在教學中,鄭老師對如何提問作了較為詳細的指導,可見鄭老師對達成終點目標的過程目標是比較清楚的。要具備的支持性條件是通過互動與對話,理解文章的內容知識。因此可以說,鄭老師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智慧技能,是能力目標;內容目標是實現能力的支持性條件,是為能力目標服務的。
三、根據目標分類確定教學方法
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一點鄭老師把握得非常好。
鄭老師要達成學生“自主生成理解與感悟,自主生成語文素養,自主養成健全的人格”的目標,就必須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目標和生成對文章的理解。這就決定了教師只能選擇這種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而不能選擇以教師講授為主或者以教師提問為主的教學方法。
如果《客至》的教學目標定位為“充分理解這首詩的內涵,并感受杜甫輕松明快心理的緣由”,這節課還按上述方法來上,效果就未必很好。因為實際教學中,如果單靠學生自主選擇和確定學習目標,而沒有教師的充分指導,恐怕很難讓學生學得充分、透徹。
如果《客至》的教學目標定位為“學習這首詩的表現手法”(用學習結果分類理論來看屬于鑒賞技能),那么鄭老師的這種教法也未必合適,因為“讓學生根據文本特點與自身的認知特點、情感特點等,自主選擇與確定學習目標”是比鑒賞技能更高級的智慧技能,低級尚沒有達到,就要學生去用更高級的技能,這怎么可能呢?
四、在明確學生起點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設計
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時應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即一方面要考慮學生層次的不同,另一方面要考慮學生所處環境的不同,講學生之所缺,練學生之所需。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千差萬別,就是同一學校同一年級的不同班級,學生情況也不盡相同。就單篇課文的教學來講,只有明確了學生什么會、什么不會,才有可能生成符合學生實際的課程與教學內容。
從教學設計來看,鄭老師應該是對學生比較了解的。鄭老師在讓學生初步體驗文本后,就介紹了杜甫寫這首詩時的背景,在學生交流了自己由直覺產生的疑問之后,鄭老師又進一步引導,讓學生自己確定目標。給學生強調學習目標的意義,這是基于對學生的了解;指導學生如何確定有價值的學習目標,這更是建立在對學生能力做了分析的基礎上。如果缺少對學生能力的分析,那么課堂教學可能很難順利進行,最終導致失敗。
綜上所述,“非指示性”教學實際上是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確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選擇了恰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了恰到好處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