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語文教學中應由學生提出問題,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并生成課堂教學任務。語文教學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事實是,學生學了許多年的語文,連一篇文章都不大會讀,考試時失分最多的恐怕是閱讀理解。究其原因,就是我們平時課堂教學中,總是由教師設計問題,學生的任務只是找答案,問題從何而來,閱讀一篇文章,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值得懷疑,對學生而言都成了不需要考慮的問題。而事實上,閱讀首先是學生的閱讀,是有問題的閱讀。一個好的讀者在閱讀時無不帶有問題意識。被教師設計好的問題主宰的閱讀教學,是不可能培養出好的讀者的,倒是會造就一批回答問題的機器。人天生就有許多疑問,但隨著教育年限的增長,學生的問題意識不但沒有強化反而減弱了,這是值得思考的現象。
有的老師擔心學生提不出問題,或者提的問題沒有價值,或者提的問題不是我們要講的問題,還有的老師怕學生提的問題自己回答不了,造成課堂混亂。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教師該如何做?首先,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在很多教師的心目中學生什么都不會。其實不然,學生以他自己的經驗解讀文章,不懂的地方很多,只是我們教師沒有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包辦的太多,致使他們的問題意識薄弱。比如學生閱讀《孔乙己》這篇小說,提出了“孔乙己自己為什么不自食其力,而要偷”“小孩子的笑聲是否和大人們的一樣”等問題,實際上都涉及了文章的深層內涵。怕學生提的問題難倒自己,其實是師道尊嚴的思想在作怪。曾有一位有名的特級教師在上課時,學生提了很多難題,他沒法回答,便坦誠地告訴學生自己不懂,等弄清楚再告訴他們。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其次,教師要深入解讀文本,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他們在閱讀時會有怎樣的問題。教師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實際上決定了學生能夠在文本里走多遠。現實中,一些教師往往一本教材、一本參考書講到底,教學參考書中怎么說便怎么教,自己只是起到一個傳聲筒的作用。教師只有先拋開參考書,憑個人的閱讀經驗進入文本世界,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才能預見學生閱讀時可能有哪些問題。一些教師常常說文章很簡單,可學生就是不會讀。問他們是如何備課的,大多說依教參備課。實際上,教參是編者對文本的解讀,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閱讀理解上的參考。文本好比一條河,教師首先得試一試河的深淺,才能在學生提問時,判斷問題的合理性和價值。
再次,教師要善于歸納和引導。學生因閱讀經驗、能力、方法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不可能都是教師要講的問題,也不可能都是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因此要將學生的問題歸類,看看哪些和文章的主旨有關,哪些和文章的結構有關,哪些和文章的寫法有關。歸類的目的是更加突出問題,從而知道哪些該講,哪些不需要講。由學生提問題會導致課堂時間不夠的想法至少是不準確的,歸納得好、引導到位,只會生成精彩的課堂,而不會完不成教學任務。同時也要慎重對待看起來不是“問題”的問題,也許只要稍做引導便可以打開一重新的天地。
當然,有些文章學生確實無從下手,還是需要教師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找到解讀的途徑。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所談的問題是以文本為中心的問題,而不是撇開文本去談“父親爬鐵軌為兒子買橘子有沒有交通意識”這樣游離于文本之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