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中提到應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可見注釋在輔助學生閱讀古代文學作品時所起的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古代文學作品的注釋條目很多,其中一部分涉及用字問題。這些注釋,使用的術語有“同”“通”“也寫作(也作、亦作)”“即”等,但這些術語在應用過程中卻存在使用混亂、標準不一致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相同的用字關系使用的注釋術語卻不同。如:
(1)共其乏困?!肮?,通‘供’?!保ā稜T之武退秦師》)
(2)秦伯說,與鄭人盟?!罢f,通‘悅’?!保ā稜T之武退秦師》)
(3)失其所與,不知?!爸ā恰?。”(《燭之武退秦師》)
(4)令壯者無取老婦。——“取同‘娶’。”(《勾踐滅吳》)
(5)將免者以告?!懊馔洹??!保ā豆篡`滅吳》)
“共”“說”“知”“取”“免”與釋字“供”“悅”“智”“娶”“娩”均是古今字關系,相同的用字關系卻用了不同的注釋術語。又如:
(6)安釐王即位?!搬?,也寫作‘僖’?!保ā缎帕昃`符救趙》)
(7)直上載公子上坐?!白ā??!保ā缎帕昃`符救趙》)
“釐”“坐”與“僖”“座”均是通假關系,使用的術語卻不同。
再如:
(8)斥鴳笑之曰……——“鴳,也寫作‘鷃’?!保ā跺羞b游》)
(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同‘訴’?!保ā洱R桓晉文之事》)
例(8)中“鴳”與“鷃”是異體字,例9中“愬”與“訴”也是異體字,但兩個例句使用的術語也不同。
另一方面,不同的用字關系使用的注釋術語卻相同。在上述例子中,例(4)、例(5)的“取”“免”與釋字“娶”“娩”屬古今字,例(9)中的“愬”與“訴”屬異體字,卻使用了相同的注釋術語“同”。例(6)“釐”與“僖”是通假關系,例(8)“鴳”與“鷃”是異體字,卻使用了相同的注釋術語“也寫作”。
有時,本字與釋字相同,但注釋術語卻不同。如:
(10)無能為也已。——“已,同‘矣’?!保ā稜T之武退秦師》)
(11)其筑欲密,既然已?!耙?,通‘矣’?!保ā斗N樹郭橐駝傳》)
(12)放辟邪侈,無不為已?!耙眩ā印?。”(《齊桓晉文之事》)
(13)必勿使反。——“反,同‘返’?!保ā多u忌諷齊王納諫》)
(14)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反,通‘返’。”(《齊人有一妻一妾》)
(15)人窮則反本。——“反,通‘返’?!保ā肚袀鳌罚?/p>
(16)涂有餓莩?!巴?,同‘途’?!保ā豆讶酥趪病罚?/p>
(1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齊桓晉文之事》)。
與上兩種情況比較起來,第三種情況更不嚴謹,會使師生更加無所適從。另外,相同的用字現象,有的有注釋,有的卻沒有注釋。如:
(18)奉卮酒為壽?!胺钌弦槐?,祝福項伯。”(《鴻門宴》)
(19)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保ā读H藺相如列傳》)
例(18)出自第二冊,沒有具體解釋“奉”的用法,例(19)出自第六冊,指出了“奉”與“俸”的用字關系。學生先學到的是前者,因此這樣注釋不太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我們認為,教材中注釋用字的這種分而不明、分而不準的情況,對學生認知習得文言實詞、文言虛詞、理解文言句子是不利的,有關方面應給以足夠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