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蘇家友,男,1970年出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安慶市課改中心組成員,中語會安慶市理事。多次承擔國家、省、市示范課、觀摩課、研討課等公開
課教學任務;多次承擔市教研室組織的教材培訓工作;多次作為特邀嘉賓參加市教育局、市電視臺聯辦的“教育直播室”講座;多次參與省教科所、市教研室組織的中考作文點評工作、調研試卷命題工作。2003年所帶班級語文中考成績優秀率、平均分均居市區第一。
教學觀點
從談話到對話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基本形式是談話。談話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又稱問答法、提問法、討論法等,其基本特征是教師問、學生答。很多情況下教師課前設計好問題,學生上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回答問題,有時一個學生答不對就換另外一個學生,一直到有學生答對為止,然后再換另一個問題。如果學生答得不滿意,教師就千方百計地利用談話讓學生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與此相對應的是,還有的教師怕別人說限制學生自主,而一味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表面上師生互動頻繁,熱鬧非凡,但教師的作用僅是提出問題、總結答案,并未從真正意義上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摸索,去思考,去探究出問題的答案。這種談話法直到今天仍然在相當程度上統治著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里提到了對話,談話與對話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背后潛在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談話的導演、主角都是教師,學生充其量是配角,甚至只是群眾演員,僅是參與者。對話則完全不同:對話雙方完全平等,教師沒有預定的答案。教師不是提出問題,而是提供對話的話題。話題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以拓寬,有利于學生發展主體意識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同時也簡化了教學頭緒,有時候整整一堂課甚至只有一二個話題;學生圍繞話題發表意見,不是回答問題,所以答案意識淡化;教師和全體同學都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對話,同時雙方都能以傾聽、寬容的態度對待對話中的差異,因此學生獲得的認識要更多元化。這樣,在對話的情境下,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任務也明確了:首先要精心營造對話氛圍,其次要組織好對話過程,使師生對話在有序的狀態下進行;再次要調控好對話方向,使師生對話始終圍繞當前的話題進行。
從談話到對話,不僅我們改變了教學方法,學生也改變了學習方式。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和任務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這本身沒錯,但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顯得單一——從教師處獲得,使教師在相當程度上承擔了傳授知識的角色,在忙于傳道、授業的過程中教師往往不做反思、機械講解。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需要、情感,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精神,構建多向互動的創新型語文課堂,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教學實錄
一、課前激趣,融洽學習氣氛
師:同學們,今天,有許多專家和老師在這里聽課,我們先給遠道而來的專家和老師們說一說咱們安慶的名人。
生: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中共創始人之一陳獨秀。
生:黃梅戲藝術表演家嚴鳳英、兩彈元勛鄧稼先。
生:書法家鄧石如、中國計算機之父慈云貴、小說家張恨水。
生:京劇鼻祖程長庚、佛教領袖趙樸初……
師:看來咱們安慶真是人杰地靈,名人輩出。相信今天大家的表現會給客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師:咱們安徽歷史上還有個家喻戶曉、有口皆碑的大名人,他就是北宋的——
生:包拯。
師:對,知道包拯為什么名揚千古嗎?
生:因為他執法嚴明,不畏權貴……
師:這堂課我們再來認識一位秉公執法、不畏權貴的“強項令”(板書)。“強項令”意為“硬脖子縣令”。這位“硬脖子縣令”是誰?請同學們閱讀文章,了解情況。
三、初讀課文,讀出文言韻味
師: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特別要注意讀準下列字的讀音。(屏幕展示)(生自由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朗讀一遍,注意讀時要字正腔圓。所謂“字正”,就是字音準確;所謂“腔圓”,就是發音飽滿。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很流暢。朗讀時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再聽老師讀一遍。(教師范讀)你們認為應怎樣讀才會有抑揚頓挫的效果?
生:要注意停頓。
生:要分出輕重。
生:還要讀出感情。
師:說得好,要注意停頓、輕重,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學生分讀1—2段。)
四、再讀課文,反饋交流預習
師: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不僅要讀準字音、讀準節奏,還要讀出韻味、讀出智慧。能在讀中領悟文意、在讀中積累語匯、在讀中質疑思辨、在讀中陶冶情懷。請大家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作者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然后看看能否對照注釋弄懂文章大意。
生:作者先寫董宣執法,后寫他去世后家里的情況。
師:好,下面我們檢查一下對文章大意的理解。請大家拿出我們預習時所做的讀書卡,全班交流。
(屏幕展示:古今異義詞積累、一詞多義積累、作者作品積累、詞類活用積累、文言句式積累。)
五、三讀課文,歸納人物形象
師:預習得真不錯,你們看過著名的京劇表演家周信芳老先生表演的經典劇目《強項令》嗎?
生:(遺憾地搖搖頭)沒看過。
師:別遺憾,我呀,這兒有一本小人書,講的就是這個故事。同學們看一看,哪些畫面最能打動人?
(學生觀看屏幕)
師:剛才小人書中最能體現“強項令”中“強”字的有哪幾幅?
生:第8、10幅。
師:畫面中的景象咱們課文里也有,請找出相關的句子。
生:“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
生:“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
生:“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
生:我認為集中體現在“主即還宮訴帝……終不肯俯”這一部分。
師:自讀這一部分,你覺得哪些描寫“強”的語句是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剛才有位同學說過讀書要有感情。是呀,帶著情感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就這些描寫而言,應該讀出什么樣的感情?
生:從題目“強項令”可以看出,應該讀出一種陽剛之氣,讀出一種贊賞之情。
生:第2段還可以以傷感的語氣讀。
師:體會得很準確,下面,我想請一位感情豐富、聲音洪亮的同學為我們朗讀這幾句。
(一生朗讀,教師播放樂曲《包青天》。)
師:(指導讀出陽剛之氣)選一處作精彩描述。
生:……董宣再說這些話時應該是怒目圓睜,目光中充滿正氣,令壞人望而生畏。
生:董宣在光武帝命令小太監強迫他磕頭時必定是昂首挺胸,鼻梁上仰,好似寧死不向權貴低頭的“臥虎”。
……
師:同學們能否根據這兩幅畫面和文中的相關語句,發揮想象力,把董宣的外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學生在討論爭辯中歸納出董宣的形象: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清廉公正,秉公執法。)
師:請大家齊讀,讓我們再次感受董宣的崇高形象。
師:這些語句充分體現了董宣這個“強項令”的“強”……最后一段卻寫了董宣死后家中貧困的情況,這會不會削弱了董宣的“強”?
生:不會。
師:能不能說說理由?
生:我說不上來。
師:我們想象一下,如果董宣死后家中藏有萬貫家產,那他還敢不敢格殺主奴,能不能血諫并寧死不屈?
生:哦,我懂了,因為他清正廉潔,所以他才能剛正不阿、不畏權貴。
師:這叫做無欲——
生:(齊答)則剛。
師:對!這是“強項令”之所以“強”的根本原因。這是一種側面描寫,強化了董宣的“強”,豐富了人物形象。(板書: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秉公執法,清正廉潔,無欲則剛。)
師:正因為董宣的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秉公執法、清正廉潔使光武帝對董宣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大家從文中可以看出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光武帝一開始聽了公主的告狀,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來卻不殺他,反而“賜錢三十萬”。
師:這說明劉秀是個怎樣的人?
生:善于識別人才,知錯能改,是位明君。
生:我不這樣認為。
師:哦,請談談你的看法。
生:光武帝最終改變態度,恐怕是因為他意識到董宣說得有道理,如果執法不嚴就會危及皇權統治,他是迫不得已。
生:我贊成這個看法,因為我們學過的歷史告訴我們,東漢初年豪強權貴仗勢妄為,嚴重威脅到中央集權統治,洛陽城里的情形更厲害。光武帝最終改變態度可能也是想利用董宣的剛正不阿來削減豪強勢力,維護皇權。
師:你能將歷史知識和語文學習結合起來,有理有據,談得非常好!這說明你讀書讀出了自己的個性見解!這一點我們要堅持。
六、讀后質疑,讀出個性見解
師:學貴有疑,我們應該像剛才這幾位同學這樣養成思考質疑的學習習慣。下面老師提供一些資料索引和補充注釋,看看大家能不能有一些新的發現和質疑:
關于“詔遣使者臨視”(網址:www.guoxue.com/shibu/24shi/hhansu/hhsu106.htm)
關于“二千石”(網址: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5%8D%83%E7%9F%B3)
師:我們分小組布置任務,每10人負責一處質疑。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提出有見解的問題,二是說出本小組釋疑的途徑。
生:我們提出的質疑是:董宣未經審判,“格殺”湖陽公主家奴,這是不是越權執法或者違法執法?
生:我們通過網絡搜索,得知“舊時代把行兇、拒捕或違犯禁令的人當場打死,稱作格殺。對于上述行為,不以殺人論罪,故稱‘格殺勿論’。”所以,董宣未經審判,“格殺”湖陽公主家奴,在古代那種環境下是可以的。因為古代的“法”與“執法”同現代的“法”與“執法”不同。
師:更為重要的是湖陽公主的家奴在白日殺人,又加上湖陽公主把家奴藏匿于家中這些事都在董宣殺奴之先。董宣秉公執法,他知道假如審判湖陽公主家奴,必定會遭多方阻撓,或許就殺不了家奴,這樣做,正體現了董宣的——
生:當機立斷、果敢英明。
師:但如果從我們現代的法制觀念來看,董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他的行為違背了現代“法”與“執法”的程序。這是我們務必要弄清的。
生:我們提出的質疑是:董宣死后,光武帝“詔遣使者臨視”,究竟是監視還是慰問?
生:我們通過網絡搜索,得知“朝臣中二千石、將軍,使者吊祭,郡國二千石、六百石以至黃綬,皆賜常車驛牛贈祭”。所以光武帝“詔遣使者臨視”是高級官員死后朝廷對其祭拜和對家屬的慰問。
師:也正是因為“詔遣使者臨視”,才了解董宣死后“唯見布被覆尸,妻子對哭,有大麥數斛,敝車一乘”的景況。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董宣——
生:廉潔奉公。
師:這樣寫使董宣這個人物現象更加豐富,這種寫法叫——
生:側面描寫。
師:這也是人物傳記的常用手法。
生:我們這一組提出的問題是:“帝令小黃門持之”中的“小黃門”究竟是什么官,為什么叫“小黃門”。
生:我們通過翻查《辭海》等資料得知:“在宮內侍從皇帝、傳達詔令的官員,為首的稱黃門侍郎。后漢時黃門多由宦官擔任,通稱宦官為黃門。小黃門,即小太監。”我們對“時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中“蒼頭”還有疑問,不知哪位同學能夠釋疑?
生:我通過查資料得知“蒼頭”是漢代奴仆的通稱,資料中說:“漢名奴為蒼頭,非純黑,以別于良人也。”
生:謝謝!
師:同學們能夠借助工具書、注釋、網絡等資源理解課文并能提出疑問,說明同學們有了學習的主動意識,我們要堅持下去。
七、拓展延伸,想象創新
課下任務:(屏幕展示)根據本文的內容,合理想象故事的高潮部分,自編自演課本劇,要求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