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法又稱談話法,常見于閱讀教學的過程之中。其要義是將教學的疑難問題分解成一連串的提問,通過師生問答來尋找答案。問完了,答對了,教學的重頭戲也就結(jié)束了。其中似乎包含了這樣一種認識:閱讀教學主要負責破解課文疑難,“懂”乃是基本目的,學生讀懂了,教學任務也就圓滿完成了。——果真“圓滿”嗎?讀過蘇家友老師的文章和教學案例,對“圓滿”與否的思考又推進了一步。
閱讀教學是復雜的,不好一概而論。有些時候,有的環(huán)節(jié)上,確實讓學生讀明白即可,但更多的時候,更多的環(huán)節(jié)上,“懂”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在從不懂到懂、懂之較淺到懂之更深、更透的學習過程中,還要做更多事情才行。如何完成懂與不懂的轉(zhuǎn)化,是主要依靠問答法,還是主要依靠其他方法,這應該認真考慮,根據(jù)需要而定。
蘇家友老師教《強項令》這篇文言課文,從總體上看,主要采用了誦讀法,舍棄了問答法,大方向是對的。文言作品難在“文言”上,學習文言文若一味“問答”,片面強調(diào)理解而忽略對文字的積累、記憶、感悟,往往偏重于語句翻譯、寫法分析,學生雖然當時好像“懂”了,但在語感積淀方面收獲不大,過一段時間再來讀課文,和沒學也差不多。強令學生背誦譯文,以應付考試,這就更離譜了,把氣力用錯了地方。廣而言之,學習白話經(jīng)典作品,如果也是一味重問答、分析,輕美讀、揣摩,同樣會削弱語言學習的實效,浮光掠影、走馬觀花而已。
——大方向?qū)α耍幢鼐鸵欢軌蚪痰镁省⒂刑厣K家友老師卻做到了,我們細致探究一下蘇家友老師運用誦讀法的教學個性。先看其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美讀開路,讀出韻味(整體感知);
細讀墊底,管住文字(積累詞語);
再度美讀,激發(fā)美感(體會崇高);
質(zhì)疑查考,探究細節(jié)(適度拓展)。
作為青年教師的一節(jié)研究課,這節(jié)課在細節(jié)方面不是沒有可調(diào)整、精化之處,但其鮮明的教學特色是值得稱道的。我初讀這個案例,就被“再度美讀”那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吸引住了。蘇老師利用大屏幕展現(xiàn)小人書中格殺惡奴、朝堂“強項”等畫面,讓學生從課文里尋找相關(guān)的語句,這個設計思路生動有趣。安排在教學過程行將近半處(這時學生一般會略感疲勞),陡生波瀾,掀起新的誦讀高潮,順勢加深了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這真是一招好棋。他告訴學生,要把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朗讀出來,這是召喚,是激勵,更是期待,可以想見當時課堂教學氛圍之和諧美妙。這節(jié)課的收束部分也堪稱新奇。老師預先對質(zhì)疑和探究的走向有所牽引,避免盲目探究,浪費時間,從學生探索出的成果看,效果也還是不錯的。建議減少探究的小題目,壓縮到兩三個比較好,也不一定要分小組“合作”。事先將材料印發(fā)給學生,或者利用大屏幕來展示一部分文獻資料,使每個學生都能選擇一個問題、一種資料先讀一讀、想一想,然后全班交流,這也未嘗不是一種可行而有效的設計思路。網(wǎng)絡查找等技能可以在別的時候另作訓練,何必都堆在一節(jié)課里兼顧呢?依托一篇課文,帶著問題瀏覽一批相關(guān)的文言語料,這是對誦讀的有力補充。七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文言學習領域,在這方面根基還很不扎實,多讀些,讓讀的趣味更濃些,好處較大。過于艱難的文史問題的探究,反倒不應該是這個階段的教學重點,做多了未必是好事,很容易誤生枝蔓,出現(xiàn)矛盾。在特定的教學階段,自己的教學重點究竟是什么,心里要有譜。等到學生文言閱讀能力逐漸提高了,再加大探究的力度,或許思想收獲會更豐饒、更扎實。
在語文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反思長期濫用談話法的不良教風,注重發(fā)揮誦讀法的教學效用,并探索教法組合的多種思路?這些方面,蘇家友老師的文章、案例提供了新的認識、新的經(jīng)驗,這是可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