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教學設計
一、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四篇文章內涵豐富,不僅宣揚了正確的價值觀,而且能啟迪智慧。教學時,應引導學生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辯證地分析社會現象,啟發思路,逐步培養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二、單元整體設計思路
本單元的四篇議論文以駁論為主,教學本單元,應抓住以下幾點:(1)在理解議論文以理服人的基礎上,學會運用具體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逐步養成批判思維能力;(2)學習敏銳地抓住生活中的某個現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3)通過對作品語言的學習、結構的分析,提升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單元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和相關的語文知識。
2.理解議論文的結構形式,體會議論文語言犀利、論證嚴密、聯想豐富的特點。
3.學會運用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的論證方法。
4.體會不同的語言風格,思考語言風格與特定的話題、語境、作者和文章立意之間的關系。
四、課時分配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2課時,《吳漢何嘗殺妻》2課時,《大小貓洞》1課時,《世上沒有傻問題》1課時。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或間接證明對方的論據或論證過程是錯誤的,然后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讓學生在粗略整理寫作思路、文章結構層次的基礎上,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刹捎脤W生討論和教師點撥、提示相結合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1.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
2.理清文章所選用的論據和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3.學習魯迅的駁論方法和諷刺藝術。
4.體會立論文與駁論文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復習的形式導入:(1)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2)議論文的一般結構形式是怎樣的?(3)根據論證方式議論文一般可分為哪兩種?請同學們閱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找出文章的論點,辨別該文的論證方式屬于哪一種。
(二)教學切入點
1.從寫作背景及文章的特點切入
2.從理解文章的思路和邏輯結構切入,明確文章提出了什么問題,又是怎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
3.從文章凝練而精彩的語言切入,體會文章語言犀利、論證嚴密、聯想豐富等特點。
(三)勾畫討論
1.本文批駁有理有據,特別突出的是它嚴密的推理邏輯。為了展示這種嚴謹的邏輯關系,作者在行文中非常講究銜接和過渡。請找出文中銜接性的句子。
2.閱讀第1、2段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這兩段文字指出了對方的哪些錯誤論點與錯誤論據?哪些語句富于諷刺意味?
②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有什么作用?
3.“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三個概念之間是怎樣的關系?作者在這里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
4.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指出其論據不能證明論點為“突破口”?
5.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
6.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的脊梁”?
7.哪些人是“中國的脊梁”?為什么這么稱他們?
8.結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2)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四)學法指導
1.討論法:在討論中互相啟發。
2.欣賞感悟法:歷史已成過去,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絕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失掉自信。
四、拓展延伸
1.課后閱讀吳晗《談骨氣》,進一步理解《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2.以“語文只考作文好不好”為題,開一場辯論會,進一步認識和鞏固關于駁論文的知識。
《吳漢何嘗殺妻》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本文短小精悍,是一個很好的議論文范例,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組織材料論證觀點的方法,通過分析本文的論證過程提升學生寫作議論文的水平。同時,鼓勵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理解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區別。
2.學習引用典籍一一否定對手論點的寫法。
3.仔細體會作者嚴密的邏輯論證思維,提高歸納總結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獨立精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如今有不少關于皇帝的電視劇——《漢武大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些電視劇能當歷史來看嗎?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有多少區別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吳漢何嘗殺妻》,進一步認識什么是歷史真實,什么是藝術真實。
(二)教學切入點
1.以疏通文章中的典籍為切入點:這些典籍是文章的重要論據。
2.以文章標題為切入點:標題其實是一個反問句,通過“何嘗”二字造成懸念,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3.以作者和寫作背景為切入點。
4.以歷史真實、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區別為切入點。
5.以作者組織論據的方式為切入點。
(三)勾畫討論
1.勾畫出文章中難以理解的文言字句,討論交流,使學生理解其大意。
2.學生討論交流作者是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文章最后一段和開頭一段是什么關系。
3.學生自主閱讀文章,理清文章結構。
4.本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1)引用歷史典籍有什么好處?
(2)引用的典籍的共同點是什么?
5.第四段從《后漢書》中找到了什么證據?作者為什么不就此作出結論,為什么還要再查究吳漢的家庭和夫妻關系呢?
6.第七段介紹劉珍的《東觀記》是為了說明什么?第八段作者又以吳漢的人品為證,為什么?
7.典籍中的四條證據從哪些方面說明了“吳漢殺妻”的情節是無稽之談。
8.作者對編寫戲劇提出了哪些看法?
(四)學法指導
圈點勾畫法、批注法:圈點勾畫出自己不懂的語句,并給重點論據作旁批。
四、拓展延伸
1.怎樣看待《三國演義》的歷史真實性與藝術真實性?
2.電視劇《鐵道游擊隊》中的芳林嫂是一個英雄形象,電視劇播出后微山湖地區有很多婦女說那是自己。請你說說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大小貓洞》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大小貓洞》是現代著名學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它通過兩個具體的事例說明生活中的許多故事、傳說雖不可信,經不起推敲,但如果我們從另外的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其中蘊涵著深刻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多角度的思維方式。
2.學會多方面搜集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體會本文語言生動的特點及其作用。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走近作者
1.導入新課:《空城計》大家比較熟悉,但這個故事可信嗎?因為司馬懿帶領幾萬大軍,居然不敢攻擊一個小小的縣城,這讓人不可思議。但這個故事又真實地反映了軍事上的虛實關系,從這個角度看,這個故事又是有意義的。今天學習的《大小貓洞》就闡述了多角度看問題的觀點。
(二)閱讀全文,思考問題
1.回憶以前所學的議論文知識,回答教師的提問。
(1)本文的兩個故事蘊涵了怎樣的道理?
(2)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3)文章由大小貓洞談到大小城門,再到文廟的大門及“狀元橋”,作者究竟要告訴讀者什么?談談你的看法。
(4)請同學用自己的話說出本文的整體構思。
(5)請寫出本文的論證過程。
(6)本文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講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看自己能不能從中發現新的道理。
2.結合生活實際,寫一篇300字的小文章,談談你對“中國歷來實行的是楚國式,不是齊國式”的認識。
《世上沒有傻問題》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本文是一篇思想豐富的散文化議論文。作者就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為什么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失去好奇心?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領會作者分析問題的方法,學習“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脈絡,根據作者感情的變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教學目標
1.學習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2.養成會提出問題、愛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3.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就想象力而言,有人說幼兒園的孩子好于小學生,小學生好于中學生,中學生好于大學生。請你想一想這是為什么,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們來學習《世上沒有傻問題》一文,看一看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和科普作家薩根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二)教學切入點
1.以孩子們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問題為切入點。
2.以孩子們的問題為什么到大人那里成了“傻問題”為切入點。
3.以孩子們的許多問題在科學上得到解釋為切入點。
(三)勾畫討論
勾畫出一些問題讓同學們討論,弄清文章的內容。
1.為什么作者說很多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試從文中找出原因。
2.為什么兒童會花費很多時間去想一些所謂的“傻問題”?
3.比較高年級的學生和兒童的不同,并概括總結他們與兒童相比失去了什么。
4.作者認為高年級學生的好奇心不如低年級學生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為什么鼓勵孩子提出這些“傻問題”?作者希望人們怎樣對待兒童?為什么作者說僅僅鼓勵是不夠的?
(四)學法指導
1.討論法:在討論中互相啟發。
2.綜合分析法:分析造成高年級學生沒有問題或問題很少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1.讀一篇科幻小說,展開想象,寫一篇自己喜歡的科幻作文。
2.課后請閱讀下列中考優秀作文,展開豐富想象:
2003年黑龍江省中考滿分作文:科幻童話《生命的萌芽》;2003年山東省中考滿分作文:科幻童話《書國的罷工》;2003年深圳市的滿分作文:寓言《留下》;2002年江西省中考滿分作文:童話《一只海豚的幸福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