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的,既要借助豐富的文化資源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又要依托語文實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就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而言,語文課程可利用的途徑很多,如,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感受時賢先哲的思想情感,從而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作文教學,幫助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提升思想認識,純化心靈,發展個性;通過口語交際教學,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強化他們尊重他人的意識;通過開展綜合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等。這些途徑已獲得了普遍認可和重視。相比之下,文化知識教學這一語文課程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并未得到應有的關注。
語文課程中文化知識教學屬于語文基礎知識教學范疇。在當前強調要淡化語文知識教學的形勢下,討論文化知識教學的價值,有必要先澄清新課程中語文基礎知識教學的定位問題。自從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的觀點以來,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便呈弱化之勢。巢宗祺先生就曾指出新課標“不贊成按語法修辭知識系統來構建語文課程,也不贊成教師為追求語法修辭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把它分解成若干知識點逐個講解、一一落實”〔1〕;中小學語文課程“不是要系統地傳授有關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知識”。〔2〕但是,這些表述并非主張要“淡忘”乃至放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只是要“淡化”語文教學知識化的價值取向,以及按照知識類別進行模塊化教學的傳統方式。也就是說,新課標對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在目標和策略上作出了新的調整。一方面,語文課程不能再將知識的傳授作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喪失的只是建構語文課程基礎的地位,并不是本身的價值,相反,恰恰是它價值的回歸。另一方面,語文基礎知識無須系統地、模塊化地加以傳授,而只需滲透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具體語文現象和語文實踐實施教學。因此,我們沒有理由輕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而其中的文化知識教學,由于直接涉及中小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體現語文課程的特點,因而更不可忽視。
第一,文化知識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就其內涵而言,文化知識指不同時代、民族和社會的人們把握世界和開展社會活動的特定方式,包括各國的文化遺產、各民族的文化習慣等,如社會歷史、政治制度、禮儀習俗、器物用具、生活方式、宗教藝術等。相對于語文基礎知識的其他內容,諸如古代漢語知識、現代漢語知識、常用文體讀寫知識、文學體裁及鑒賞知識和文學史知識等,文化知識不是從語文現象中總結或抽取出來的一般規則,而是沉淀在語文活動中的文化信息,它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人文性,承載著世代相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這些性質使得文化知識理應成為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途徑之一。
新課標注重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優秀文化的滲透。義務教育新課標在總目標中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高中新課標則在課程目標中指出:“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文化知識教學通過對特定文化現象的分析,傳遞優秀文化信息,增強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力,是貫徹語文新課程理念、實現語文新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
文化知識的歷史性和民族性使得它的教學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民族認同感。語文學習從其本質特征來看,實際是一種與文化對話、交流、溝通的過程,可以說學習語文就是學習文化。〔3〕與外語教學重視文化意識滲透相比,我們的母語教學在這個方面做得還很不夠。新課標教材加大了文化含量,收入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是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憑借。另一方面,任何國家的母語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母語教育還承擔著傳承、延續、發揚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任務。〔4〕除了經典課文之外,文化知識是語文課程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母語元素,包含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因此,進行文化知識教學,是學生感受民族氣質、形成文化意識、增強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橋梁,最終對他們人文精神的培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二,文化知識的類屬表明它的教學活動是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直接途徑。韓雪屏根據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和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所作的表述,將語文知識分為“社會的語言/言語規律”“他人的言語經驗”“個體的言語規則”和“人類的語言文化”等四類。〔5〕文化知識顯然屬于第四類——“人類的語言文化”。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來說,這些類型的知識教學是不可缺少的。當然,文化知識教學也不能單純追求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是要在發揮必要的工具作用的基礎上,凸顯教學內容的人文內涵,從而體現語文課程質的規定性。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和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表述得很清楚,即“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提出人文性,旨在強調語文學習的文學熏陶、審美教育、情感培養、人格完善等功能,致力于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文化精神的傳承。教師進行文化知識教學,一方面要向學生解釋特定文化知識的內涵,幫助他們掃清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另一方面又必須把學生帶入民族文化的深處,體驗其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追求和審美趣味,通過文化視角的解讀,陶冶學生的情感和心靈,滿足語文教育人文性的要求。
注重文化知識教學需要語文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知識背景和強烈的人文精神培育意識。新課標關于語文知識的規定,要求教師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文化課或其他課,而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覺關注語文課程中的文化知識因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加以批判繼承,結合語文教學實際有的放矢、適時適度地向學生講解文化知識內涵和深層文化結構,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豪感和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力,使他們不斷充實人文底蘊,形成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巢宗祺等《走進課程標準》,《語文學習》2002年第4期。
〔2〕巢宗祺《關于語文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的對話(二)》,《語文建設》2002年第8期。
〔3〕陳秀春《語文學習:與文化對話的活動》,《語文建設》2004年第11期。
〔4〕錢夢龍《為語文教學招“魂”》,《中學語文教學》2004年第2期。
〔5〕韓雪屏《語文課程的知識內容》,《語文建設》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