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一句話很流行:“海龜上岸,土鱉滾蛋。”近來,媒體上又頻頻出現“海龜變海帶”。要注意的是,這里“海龜、土鱉、海帶”用的都不是本義,也就是說它們不是指動物或植物,而是指某一類人。最近,又出現了一大批與“海龜”相關的“海X”式指人名詞,如“海鮮、海藻、海鷗、海根”等。下面我們試對這一系列的流行語進行梳理。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一些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給國內帶來新的活力,備受矚目和追捧。媒體把從海外學成歸國的高學歷人才稱為“海歸派”或“海歸族”,簡稱“海歸”。因為諧音,“海歸”被戲稱為“海龜”。當時“海龜”可以說是“奇貨可居”,即使不自己創業,也能輕易地找到好工作,獲得不菲的待遇。如:
(1)在福建代表團中,有兩個團員較引人注目,一是福建醫科大學副校長陳以旺博士,一是“柳祥設計事務所”總裁柳祥,他們都是從美國回來的“海歸派”。(《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12月12日)
(2)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海龜”們大大優化了中國的人力資源和人才市場結構,促進了中國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融通,歸根到底促進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人民日報》2003年9月29日)
既然海外留學歸國的高學歷人才被叫做“海龜”,那么相對應地就把國內培養的、在本土“憋”著的高學歷人才戲稱為“土鱉”(“鱉”跟“憋”諧音,與“龜”義近)。如:
(3)“海歸”有“海歸”的優勢,“土鱉”也有“土鱉”的優勢,兩者優勢應該取長補短。(《21世紀人才報》2003年1月6日)
(4)而陳天橋曾在公開場合揚言,中國互聯網的未來還要靠我們這些土鱉們。(人民網2005年9月30日)
“海龜”的出現,給“土鱉”的就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就有了“海龜上岸,土鱉滾蛋”的說法。但是,隨著“土鱉”素質的提高及其優勢的顯現,隨著“海歸”數量的急劇增多和含金量的降低,用人單位引進人才也漸趨理性,許多“海龜”暫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媒體把暫時待業的“海龜”叫做“海待”,由于諧音,又寫作“海帶”;較長時間都沒有找到合適工作的“海龜”又被稱為“海帶干”。例如:
(5)在昨天的聚會上,從加拿大留學歸來的那先生戲稱自己已經快成“海待干”了:“四五個月了還沒找著單位,這是回國前沒料到的。”(《北京晚報》2004年5月17日)
(6)這兩年,大量“海歸”因為在國內的人力市場上難以找到理想定位,最后只能變成“海帶”甚至“海帶干”。(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留學培訓中心網頁2004年6月24日)
繼“海龜、土鱉、海帶”之后,最近又出現了一大批描述留學人員的“海X”,如:
(7)中科院沒有讓“海歸”成為“海帶(待)”,而是變成了“生猛海鮮”。(《京華時報》2004年11月2日)
(8)我這次回國參加留交會就是不想當“海泡”了。(新華網2004年12月31日)
“海鮮”是指回國后受到重用、備受青睞的留學人員,“海泡”是指已經學成或接近畢業、雖然想回國發展但對國內發展態勢不是很了解、左右為難“泡”在留學地的留學人員。此外,還有“海鷗”,指目前頻繁往來于國內和海外、從事商務貿易活動的歸國留學人員;“海派”,指由海外跨國公司或海外機構派遣回國,擔任駐華機構代表或中高層管理人員;“海根”,指較早出國、在國外拼搏多年打下很好的事業基礎后愿意“葉落歸根”的留學人員;“海藻(找)”,指不斷找工作但仍找不到合適工作的“海龜”;“海草”,指因學術、學歷背景不好、難以找到好工作的“海龜”;“海參(生)”,指沒有工作經驗的“海龜”;“海星”,指“海龜”中的明星;“海獅”,指“海龜”中的大師級人物,主要指學術界權威。
“海龜”系列流行語描述了處于不同生活狀態中的出國留學人員和留學歸國人員,這反映了我國出國留學和留學歸國人員的數量都在急速增加,留學事業已經進入了“準大眾化時代”。另外,通過諧音等手段,用大家熟知的海洋生物名稱來稱呼海外留學人員,不但形象生動、詼諧有趣,而且使曾經高高在上的海外留學人員平民化,貼近了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