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抓住意象,品味意境,感悟詩情。這只能在反復朗讀、涵泳的過程中實現。如何指導朗讀和涵泳?筆者以為,“換詞法”不失為一個切實可行的良方。
一、換詞促美讀
學生初讀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一詩,讀到“然后我死了”一句時竟然有人發出了嬉笑聲。我請那位同學起來讀詩篇末尾的日期“1938年11月17日”,讓大家談談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想想該不該笑。
生:那是抗戰初期,日本已經侵占了東三省,還侵占了華北一大片地區。我國處于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
生:好像有這樣一句話,是愛國學生說的:華北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師:看來你的歷史學得不錯!那么這只鳥為什么不去“婉轉”地歌唱,而是“嘶啞”地歌唱呢?
生:這只鳥是詩人的化身,詩人不斷地歌唱、吶喊,累得喉嚨嘶啞了。
生:詩人太悲痛、太憤怒,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所以嘶啞。
生:因為“我的眼里常含淚水”,詩人憂國憂民,泣不成聲,只能嘶啞地歌唱。
生:“婉轉”是用來歌唱春天,表達愉快心情的,而詩中的感情是沉重的、悲哀的,用“嘶啞”更合適。
師:那么,我們能不能笑著讀這首詩?能不能用“婉轉清脆”的聲調來讀?
生:不能,應該滿懷悲憤,用低沉、壓抑的聲調去讀。
師:對!那就讓我們用這種聲調來朗誦這首詩!
……
師(提問最初發笑的男生):你剛才讀得非常投入,非常好,能告訴大家你是怎么讀的嗎?
生:我聽到大家的發言,就覺得怒發沖冠、熱血沸騰。我讀到“悲憤”“激怒”的時候,就恨不得咬牙切齒、拍案而起!我很慚愧,開始我還笑。
師:不知者無罪!現在你懂得為什么“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了嗎?
生:“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因為詩人對祖國大地滿懷深情,無比眷戀,死了也決不離開祖國的懷抱。
師:對!我們應當珍惜現在、熱愛生活,應當歌唱和平、捍衛和平!下面請大家模仿老師把“嘶啞”換成“婉轉”的方法,將詩的前六句畫線詞語改成歌唱美好今天的詞語。
(學生動筆,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最后定稿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婉轉的喉嚨歌唱:
這鮮花盛開的土地,
這永遠流淌著我們的歡樂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拂著的清新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噴薄而出的朝陽!
(分成男女兩組,男生讀原詩,女生讀改后詩,讀完后男女生互評。)
師:我看到男同學好像都變成了詩人,一個個眼含淚水,滿懷深情;女同學都變成了播音員,一個個面帶微笑,歌唱著我們的新時代。好!現在,大家來總結一下今天的收獲:怎樣才能把一首詩讀好讀美?
生:要設想回到詩人所處的時代,設身處地地體驗詩人的感受,把自己當作詩人。
生:要展開聯想,想象詩中的畫面。
生:心中要有激情,臉上要有表情,聲音才有詩情。
師:說得太好了!詩歌要美讀,就是要讀出韻味,讀出畫面,讀出感情!
二、換詞抓意象
教學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時,在讓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并了解詩作背景、初步把握了感情基調以后,筆者拋出了換詞問題:詩人寫景,為什么偏偏選取了“楊花”和“子規”?老師把它換成“牡丹落盡鸚鵡啼”,你們覺得怎么樣?
(學生初聞一片茫然,接著開始小聲品讀、比較,一陣議論過后,紛紛發表意見。)
生:牡丹是國色天香的富貴之花,鸚鵡是養來消遣、休閑的鳥,都給人華麗、安逸的感覺,這與詩人要表達的“愁心”不協調。
生:詩人寫景都是為了以景襯情,楊花漫天隨風,好像被貶謫的友人身不由己,漂泊天涯;子規的啼叫聲像是“不如歸去”,暗含著詩人對朋友無辜遭貶的同情。
師:說得太好了!在中國古典詩文中,“楊柳”是一個象征離別、寄托離愁別緒的典型意象,人們自古以來就有折柳贈別、見柳傷別的傳統。比如《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你們還知道哪些借楊柳表達離情的詩句呢?
生: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生: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生: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
師:暫停!大家還有興趣的話,請課下收集整理到自己的摘抄本上。下面我們接著要說的是“子規”?!白右帯庇纸卸霹N,傳說古代的蜀王杜宇,又叫望帝,退位以后化為杜鵑鳥,大聲啼叫,勸告繼位者體恤百姓,以至于叫出血來,把滿山杜鵑花都染紅了。因此,“子規啼叫”“杜宇聲聲”“杜鵑啼血”就成了詩人筆下表達哀怨悲愁的意象。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爆F在,我們再來誦讀這首詩,看看有什么新感受?
至此,學生從換詞的對比、意象的聯想遷移中完全領會了詩情,并深刻地理解了“境由心生,象由意生”,意象的選擇是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服務的。
三、換詞品意境
《山坡羊潼關懷古》一曲中,理解“峰巒如聚,波濤如怒”這一名句遣詞寫景的妙處,既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筆者運用換詞法,有意開展了一場師生辯論,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師:同學們,讀罷小令前三句“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你感受到潼關一帶的景物特點了嗎?
生: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山川雄偉,地勢險要。
師:不錯!潼關是三秦要沖、古都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你覺得詩中哪些詞用得好,最能表現這個特點呢?
生:“聚”和“怒”用得好。運用擬人手法,把山、水都寫活了。
師:用了擬人手法就算好嗎?那么,我把它換成“峰巒含情,波濤含笑”,好不好呢?
生:當然不好。
生:老師,你改詞以后不押韻了!
師:噢,你注意到押韻的要求了,很好!不過難不倒我,“峰巒含情,波濤含笑,山河表里路迢迢”不就行了嗎?
生:“含情、含笑”太溫柔了,不能修飾高大險峻的山峰,不能體現潼關的地形特點。
師: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不過,高大險峻就不能“含情”了嗎?泰山夠高大了吧?不也勾起了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嗎?
生:老師,您剛才講過,詩人生活在元朝,元代統治暴虐,不得民心,所以滅亡較快,是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中最短命的。再加上寫這首詩時,當地發生了一場大災,“關中大旱,饑民相食,流民遍野”,看到這樣的慘狀,詩人還能笑得出來嗎?
師:我說的是“波濤含笑”,你說的是詩人不能笑。
生:老師您講過,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里“波濤如怒”不僅寫黃河波濤洶涌、水勢險惡,還暗示了詩人的心情像河水一樣心潮起伏,滿懷悲憤不平之情。
由以上幾個教學片段可以看出,在詩歌教學中,無論是現代詩還是古典詩詞,巧用換詞法,均有助于激發學生咬文嚼字、探究詩意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有助于引導學生在細細品讀中把握詩歌意象,領會詩歌意境,從而逐漸學會賞析詩歌的方法,最終實現“教是為了不教”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