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心
東晉時期一大將軍,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制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自此以后,“點心”的名字便傳開了,并一直延用至今。
大排檔
“排檔”是個來自廣東的詞匯,指敞開式的簡易大眾就餐場所。南宋時,宮廷侍官們有時自己掏腰包,請皇帝、貴族、大臣吃飯。一下子竟形成風氣,由于是輪流請客,排隊當值,稱為“排當”。后來,“排當”被引進到民間,成為簡易、廉價、大眾消費的形式。由于經常設在街邊,擺有大量桌椅,同時廣東人常稱攤位為“檔”或“檔口”,也進而轉變了“排檔”。
火鍋
“火鍋”一詞,今天的湖北方言“火鍋”。湖北素有千湖之鄉的稱謂,有許多水上人家。由于船上空間狹小,不可能置備更多的炊具和餐具。每次都是把所有的菜肴合在一起,用湖水煮熟,然后全家人就著鍋夾菜吃飯。劉備三顧茅廬之際,正值隆冬,天寒地凍。用餐之時,飯菜易冷,于是諸葛亮就對大雜燴的“火鍋”進行了改良。他使用炭火,在“伙鍋”下面持續性供熱,讓湯水一直處于滾沸狀態,這樣,直到酒足飯飽,也能吃到又熱又鮮的菜肴。“伙鍋”就這樣成了“火鍋”。赤壁之戰后,令諸葛亮入川,與張飛會師于江州(今重慶市)。這是諸葛亮惟一一次到達汀州的記載,而在今天的重慶市,竟然發現了諸葛亮使用過的火鍋。據專家考證,這種“掌中寶”式的火鍋,是諸葛亮在行軍途中使用的餐具。
酒吧
“吧”英文為:“Bar”,它的本義是指一個由木材、金屬或其他材料制成的長度超過寬度的臺子。中文里“吧臺”一詞是一個獨特的中英文組詞,因為,吧即是臺,臺即是吧。顧名思義,酒吧也就是賣酒的柜臺。后來取代酒館,成功出位并占盡風光。在中國,“吧”的空間進一步擴大,意指幾乎擴展到所有的公共消費空間。于是,便有了各種各樣的“吧”:茶吧、網吧、影吧、泥吧、陶吧、書吧、氧吧、聊吧、說吧等等。“吧”取代了“館”、“院”、“樓”、“坊”、“店”等古老的空間場所詞匯,使所有的消費空間場所附著上鮮明的西方色彩,成為一種風靡空間的流行風尚。
手抓
手抓羊肉是一道著名傳統小吃,回族民間傳統菜肴。流行于寧夏各地,尤以吳忠市制作最為著名,已有上百年的制作歷史。選用同心、海原、鹽池等地綿羯羊的肋條、胸叉、脊椎肉,將其剁成四五寸長、五六分寬的長條,在清水中刮洗干凈后置于開水鍋中,待取出浮沫后,將紅蔥、花椒、青鹽、干姜放人鍋,煮至八成熟時撈出裝盤上席,蘸食鹽、就大蒜食用。過去由于多在沿攤點售,吃者向以手抓之,這便是“手抓”一詞的來歷。
冰糖葫蘆
南宋紹熙年間,宋光宗最寵愛的黃貴妃生了怪病,她突然變得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都不見效。眼見貴妃一日日病重起來,皇帝無奈,只好張榜招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他在為貴妃診脈后說:“只要將:棠球子”(即山楂)與紅糖煎熬,每飯前吃5~10枚,半月后病準會好。”貴妃按此方服用后,果然如期病愈了。于是龍顏大悅,命如法炮制。后來,這酸脆香甜的山楂傳到民間,就成了冰糖葫蘆。
茶藝
“茶藝”一詞最早出現在臺灣。70年代中期,臺灣人民受到全世界掀起“中國熱”的影響,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而最具民族文化親切感的“茶藝”,也就應運而生。為了恢復弘揚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這個詞;但是,有人指出“茶道”雖然建立于中國,但已被日本專美,如果現在援接用“茶道”,恐怕會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臺灣來;另一方面“茶道”這個名詞過于嚴肅,感覺高不可攀。于是又有人提出“茶藝”這個名詞。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之后才定案,“茶藝”就這么產生且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