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無疑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但在聽課中,筆者發現往往有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存在某些過少的現象,以致于課堂教學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過少的示范在上課中,教師因自己對所傳授的知識已十分熟練,往往以為示范一遍兩遍學生便能掌握,以致示范過少。例如,英語教學中單詞的發音、語文教學中普通話的發音、體育教學中體育動作的訓練等,都需要教師反復示范,學生方能掌握。在課堂教學中,一些必要的示范一定要多做幾遍。
二、過少的板書在上課中,一些教師全靠嘴巴講,黑板上極少寫板書,有時甚至一節課一個字都沒有寫。筆者在聽課時,曾翻閱過一些學生上課所作的筆記,發現里面錯別字很多。在上課中,必要的板書不能少,教師不僅要將講授的主要提綱板書,還要將一些難寫的字板書。
三、過少的手勢。一些教師上課時,手拿書本,呆板地站在講臺上講授,以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昏昏欲睡。教師講解知識時,應講得清晰、流暢、飽含深情,在講解時配一些必要的手勢,有助于教學中情感的抒發,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四、過少的講析。一些教師變上課為“放羊”,全部由學生自己去看書自學,只指出學習的大致范圍,而極少分析講解,具體學什么,怎么學,全靠學生自己把握。這樣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一堂課下來,學生茫茫然,不知學了些什么。
五、過少的練習。適當的練習能夠鞏固所學的知識。一些教師因課時少,為了趕進度而減少練習,有時甚至沒有練習,以致學生掌握知識不牢固。
六、過少的約束。在上課時,一些教師對學生要求不嚴,極少約束他們,以致課堂紀律松弛,學生講話、看課外書、睡覺等現象屢見不鮮。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一個“度”字,以上六種“過少”的錯誤做法,都要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