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fā)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jīng)理在凌晨3點回家的途中,被一不相識的男性殺人狂殺死。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里的住戶中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jīng)理被刺的情況和反復的呼叫聲,但沒有一個人下來救她,也沒有一個人及時打電話報警。事后,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異化與冷漠。
然而,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巴利與拉舉內并沒有認同這種說法。對于旁觀者們的無動于衷,他們以為還有更好的解釋。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他們進行了一項試驗。他們讓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以一對一和四對一兩種方式,與一假扮的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使用對講機通話。在交談過程中,當那個假病人大呼救命時,事后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出現(xiàn)了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對一通話的那組,有85Z的人沖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fā)病;而在有四個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動!
這樣,對克尤公園的現(xiàn)象有了令人信服的社會心理學解釋,兩位心理學家把它叫做“旁觀者介入緊急事態(tài)的社會抑制”,更簡單地說,就是“旁觀者效應”。他們認為,正是因為一種緊急情形有其他的目擊者在場,才使得每一位旁觀者都無動于衷,“可能更多的是在旁觀者對其他觀察者的反應,而不可能事先存在于一個人‘病態(tài)’的性格缺陷。”
用這個效應試想一下媒體曾報道過的小孩子落水事件。旁觀者甲本想下水救人,又有些猶豫,他在想其他目擊者乙、丙等人的反應。轉念一想,這么多人都看到小孩子落水,總失有幾位下去救險的,自己就不下去了吧。猶豫之間,小孩子被水吞沒了。居然沒人下水!甲不禁心里有些內疚,再一想,要責怪,要內疚,要負責任,也是和乙、丙等數(shù)十人負擔,沒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走開了。
就這樣,一樁樁旁觀者眾多卻“見死不救”的事件產(chǎn)生了,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正在于“旁觀者效應”,與人們一般以為的世態(tài)炎涼、人心不古之類的社會氛圍或看客的冷漠等集體性格缺陷混雜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