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有兩顆心,一顆心用來流血,一顆心用來寬容。”
一只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容。
一個精神病人闖進了一位醫生家里,開搶射殺了他三個花樣年華的女兒,他卻仍為那精神病人治好了病。這就是寬容。
18世紀的法國科學家普魯斯特和貝索勒是一對論敵,他們對定比定律的爭論長達9年之久,各執一詞,誰也不讓誰。最后的結果,是以普魯斯特勝利而告終,普魯斯特成為了定比這一科學定律的發明者。普魯斯特并未因此而得意忘形,據天功為已有。他真誠地對曾激烈反對過他的論敵貝索勒說:“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質難,我是很難深入地研究下去這個定比定律的。”
同時,他特別向公眾宣告,發現定比定律,貝索勒有一半的功勞。
這就是寬容。允許別人的反對,并不計較別人的態度,而充分看待別人的長處,并吸收其營養。這種寬容讓人感在澳大利亞普吉島的Club Med度假村曾發生這樣一件事,一位滿臉歉意的工作人員,正在安慰一個大約4歲的西方小孩,飽受驚嚇的孩子已經哭得精疲力竭了。
原來那天小孩較多,這位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在兒童的網球課結束后,少算了一位,將那個小孩留在了網球場。等她發現人數不對時才趕快跑到網球場,將那個被遺忘的孩子帶了回來。孩子因為一個人被留在偏遠的網球場,飽受驚嚇,哭得稀里嘩啦的。
這時,媽媽出現了,她蹲下來安慰4歲的孩子,并且很理性地告訴他:“已經沒事了。那位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的緊張難過,她不是故意的,現在你必須親親那位姐姐的臉頰,安慰她一下!”
只見那個4歲的孩子踮起腳,親了親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員的臉頰,并且
大概就是這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寬容、體貼的孩子吧!
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天晚上在禪院里散步,突見墻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違犯寺規越墻出去溜達了。老禪師也不聲張,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墻,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中。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9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法國文豪盧梭,11歲時愛上了剛好比他大11歲的德·菲爾松小姐,深深地被她身上特有的那種成熟女孩的清純和靚麗所吸引,而德·菲爾松似乎也喜歡盧梭。于是,兩人轟轟烈烈地相戀了。
但不久盧梭就發現,德·菲爾松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激起她所暗戀的另一個男人的醋意,用她自己的話說:“只不過是為了遮掩一些其他的勾當”。盧梭那顆早熟而敏感的心受到了巨大的傷害,他發誓再也不見這個玩弄別人感情的女人。
20年后,已經大名鼎鼎的盧梭榮歸故里,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他看到了坐在另一條船上的德·菲爾松。她衣著簡單,面容憔悴,神情暗淡,完全沒有了往日的風采。如果換成一個鼠肚雞腸的人,他一定會湊過去和她重提舊事,讓她后悔,讓她無地自容,這是多好的復仇機會啊。即使僅僅過去打個招呼,對極要面子的德·菲爾松也是一種很好的示威。但盧梭悄悄把船劃開了,他覺得和一個40多歲的女人算陳年舊賬毫無意義。
盧梭是一個快樂的人,他因為寬容而輕松,因為輕松而快樂。寬容是一只靈巧的手,它能夠解開傷害這個死結。
責備別人或許能夠使人心中一時痛快,但寬容卻能讓人一生坦然,也很可能使被寬容的人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個溫馨的片段。學會理解,能讓一切的不愉快都釋然,學會寬容,會讓人一生記住你的溫暖。
寬容是深藏愛心的體諒,寬容是一種智慧和力量,寬容是對生命的洞見。寬容不僅是一種文明、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寬容了別人就等于寬容了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創造了生命的美麗。
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夠贏得多少
寬容,對人對自己都可成為一種需投資便能獲得的“精神補品”。學會寬容不僅有益于身心健康,且對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乃至事業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對于女、對配偶、對老人、對學生、對領導、對同事、對顧客、對病人……都要有一顆寬容的愛心。
學會寬容吧,心寬才能地廣,才會有好山好水與你一路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