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先生是我國著名鄉土文學作家,他的小說名作《邊城》被人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后,年近八旬的沈老對劇本進行了審閱,對劇本的文字進行了具體的修改,有的地方還作了說明,這些改評文字對同學們學習修改文章很有啟發性。
對語句的修改:
例1 黃狗一顛一顛地跑在前頭。
改句:黃狗快快地向前跑去。
例2 翠翠無語,將船輕輕撐離岸。
改名:翠翠無語,攀著水面那條竹纜使船身靠岸。
例3 “喂,擺渡!”有人喊……
改句:“喂,有人過河?!庇腥撕啊?/p>
例4 “我是老骨頭了,還說什么?來!快披上蓑衣……翠翠,翠翠,快來渡客到對岸去?!崩洗驌]著手喊。
改句:“我是一把老骨頭了,還說什么?來!快披上蓑衣……翠翠,翠翠,快來幫個忙,把船拉過河去?!崩洗驌]著手喊。
例5 船頭卷起一陣白浪,船危險地傾倒。
改名:船頭卷起一陣白浪,船忽然翻了。
例6 剪影般的翠翠放下竹笛輕輕嘆了一口氣。
改句:剪影般的翠翠放下竹笛,癡癡地望著天空,不知想些什么。
比較以上原句與改句可以看出,沈先生對于描寫性陳述句的修改,力求具體、形象、自然;對人物對話的修改,力求符合說話人的身份、性格和環境,力求口語化。認真品味、對比,我們從中會得到寶貴的教益。
對語言表達的說明:
例7 帶露的虎耳草在晨風中擺著它那圓圓的葉片。(不宜這么說,虎耳草緊貼石縫間和苔薛一道生長,不管什么大風也不會動的。)
例8 流水淙淙響,遠處竹雀有——聲沒一聲地啾啁著。(雨中竹雀不大叫,只宜遠處有時遠時近的杜鵑叫才對。)
例9 一節豆莢入水……在水流中起起伏伏越淌越遠,終于沉沒了。(豆莢不會沉入水下的。)
例10 大老已經離去,但見林間綠苔上深深的履痕。(不可能,這么形容處理不美。)
例11 與大自然的心搏息息相通。(這類現代文字必避開不用。是學生所熟悉,鄉下人可用不上。原文較樸素。)上面例句后面括號里的話,是沈先生所作的說明。例7至例10四個例句都是與觀察有關的,沈先生對自己表達的內容觀察細致、體會深刻,力求準確貼切地進行表達。例11說明語言要符合人物所處的時代和身份。
體會沈從文先生的改評之處,我們不僅能感受到沈先生錘煉語言的技巧,更能感受到沈先生細致認真的作風。平常,我們感到修改自己的作文是件頭痛的事情,往往不知從何改動,沈先生對《邊城》電影劇本的修改,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示范。相信讀者朋友看了沈從文先生修改的范例后,會從中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