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醫療是國內外普遍存在的一種醫療現象,我國當前尤其嚴重。過度醫療表現為對病人疾病的過度檢查和治療,從而給病人各方面都帶來了一定危害。過度醫療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對過度醫療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并引起社會關注,將有利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的安定。
過度醫療的定義及其表現
國內外學者對過度醫療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如美國的一些社會學家對過度醫療的認定是:由于醫療機構對人們生命采取了過多的控制和社會變得更多地依賴于醫療保健而引起的醫療;我國杜治政教授將過度醫療定義為: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超過疾病實際需要的診斷和治療的醫療行為或醫療過程。我認為,過度醫療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實踐活動中采取超過病人疾病實際需要的診斷和治療手段的醫療行為。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1)過度醫療是發生在醫療實踐活動中,不應包括尚未實踐的診療計劃或設想;(2)過度醫療的實施者是醫務人員,但不意味著過度醫療都是醫務人員造成的;(3)過度醫療的實施對象是病人,但不意味著在過度醫療中病人都是被動的;(4)過度醫療是醫務人員對病人疾病采取的診療手段超過實際需要的不適當的、不必要的或者多余的部分,但不意味著醫務人員對病人疾病所采取的診療手段都是錯的或虛假的。
過度醫療主要表現在醫務人員對病人疾病的過度檢查和過度治療。過度檢查是指醫務人員在診斷病人疾病的過程中,盲目擴大檢查指征,如冠狀動脈造影、CT檢查;能用簡便、便宜的檢查手段確診,卻采取了復雜的、昂貴的檢查手段;能用1—2項檢查確診的,卻用多項檢查印證,但后者并不導致治療方案的修正或變更;能在門診進行檢查的病人,卻收入住院檢查;能在較長時間后復查療效的檢查,卻在短時間內反復檢查等。過度治療是發生在醫務人員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對能夠自愈的病人,給予醫療干擾;擴大手術適應癥的范圍,如冠心病的介入治療;擴大手術的范圍,特別是腫瘤病人;可以在門診手術的疾病,卻收入住院手術;1~2種藥物、常用藥、國產藥能達到治療目的的,卻用多種藥、貴重藥、進口藥,甚至搭配一些快要過期的藥或保健品;濫開所謂“保健藥”,特別是維生素等;延長病人疾病治療的療程或縮短門診病人療效的觀察時間;對臨終病人、甚至腦死亡而仍有心跳的病人進行無效、甚至是不惜一切代價的搶救治療等。
過度醫療的原因
1.社會原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行業也日趨市場化。但是,在社會經濟發生巨大變化時,國家對非營利醫院的補償反而銳減,而且醫療服務價格偏低的問題也沒有較大的改變。因此,在民眾對醫療服務高要求和醫院高成本的壓力下,迫使醫院采取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擴大經濟效益,以維持其生存和發展。這樣,不但“以藥養醫”的狀況改變較小,而且各醫院爭先購買高技術設備且濫用于病人的檢查和治療,造成對病人的過度醫療。另外,我國目前實施的公費醫療、保險醫療等多是限制在定點醫院,因而難以破除壟斷和開展競爭,即使病人對定點醫院不滿意,也只能忍氣吞聲在定點醫院診治,這種體制也是造成過度醫療的社會原因之
2.醫療衛生機構的原因:醫療衛生機構為提高本單位的經濟效益,其管理者往往把經濟效益定為經營管理的主要目標,故而多采取科室承包,甚至個別醫療衛生單位又把它落實到醫務人員身上,將經濟效益與科室、醫務人員的獎金、津貼掛勾。因此,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醫務人員誘使病人接受“大撒網”式的檢查和“多頭堵”的治療,這是過度醫療管理或制度上的原因。
3.醫務人員的原因:醫務人員是過度醫療的直接實施者,醫務人員實施過度醫療除了受科室承包和醫療器械、醫藥公司提供的特殊利益的驅動外,還有:醫學高技術的發展,使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有過分依賴醫學高技術的傾向;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和病人訴訟的增加,以及病人訴訟的法律要求舉證倒置,都迫使醫務人員為逃避風險而采取防御性醫療;傳統醫療觀念的影響,如惡性腫瘤手術范圍越大、越徹底,越使復發率低;傳統生命神圣觀念的影響,即信守無治愈希望的病人,只要能讓病人多活一分鐘,也要不惜一切代價地搶救等。
4.病人的原因:由于醫務人員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給病人制造需求或誘使接受某些診療手段,而病人的醫學知識和能力的缺乏,使之處于被動地位而無法監督,這是病人接受過度醫療的原因。病人的原因還有迷信某些檢查或藥物,并且認為技術設備越先進越好,藥物越貴越好,手術越大越放心。因此,有時醫務人員實施過度醫療被病人和家屬認同,甚至是病人和家屬的主動要求。另外,人們的保健意識增強或患病時期望值過高;現在醫療制度還有公費醫療、保險醫療、自費醫療等,促使病人利用公費醫療、保險醫療給家屬、親屬中的自費醫療者代開檢查單或藥品的現象,也是促使過度醫療的病人原因。
過度醫療的危害
1.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影響其康復:臨床上任何檢查和治療都會給病人帶來輕重不等的不適或痛苦,過度醫療增加了這種不適或痛苦。不僅如此,過度醫療還會增加其負面效應,如檢查造成的組織損傷,藥物治療的毒副作用等,不僅使病人更加痛苦,甚至會發生醫源性疾病,從而影響患者疾病的康復,甚至造成殘疾或死亡。如過量使用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和過量使用氨基糖甙抗生素(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引起的耳聾。我國武漢地區九所醫院2000例住院患者用藥量調查結果表明,藥源性死亡占住院死亡者總數的11%。總之,過度醫療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并影響其康復,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2.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和衛生資源的浪費:醫務人員對病人疾病實施過度醫療的動機之一,是出自本醫療單位和個人的經濟利益需要,而患者正是這種利益需要的承擔者,故而經濟負擔必然加重。如近五年來,人均門診和住院費用平均每年分別增長13%和11%,明顯高于人們收入增長的幅度(城市8.9%,農村2.4%);從2003年衛生部第三次衛生服務調查中發現,我國約有48.9%的居民生病不去醫院看醫生,經醫生診斷該住院治療而未住院的比例達到了41%。以上情況不能排除與過度醫療有關。同時,過度醫療也必然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使我國本來就不足的醫療資源變得更加緊張,進而也會削弱國家對衛生保健資源的提供,從而影響到對傳染病、流行病的預防和控制??傊?,過度醫療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和醫療資源的浪費,進而影響到全民的衛生保健。
3.影響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的信譽:過度醫療增加了病人的醫療費用,而這種費用的增加卻不一定能換來相應的醫療效果提高,相反換來的可能是痛苦或延緩康復,甚至會造成殘疾或死亡,從而必然影響到病人對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的信任,甚至會發生醫患糾紛。如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維權部調查統計,在發生的醫療糾紛中,希望少付醫療費用的占51.5%。這不能不說醫患糾紛與過度醫療有關。總之,雖然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暫時從過度醫療中獲利,但是由于可能失去病人的信任和醫患糾紛的增加,會影響到醫療衛生機構的長遠利益,并使在愈來愈激烈的醫療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過度醫療的治理對策
1.要改變過度醫療的社會原因,國家必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提高醫務人員的勞務價值,使醫院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起來,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其次是要拓寬病人選擇醫院的空間,發展多元化的醫療機構,形成以公有制醫院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和經營方式共存的局面,展開競爭。第三,社會還要開展對醫療衛生機構的監督,對發現實施過度醫療的醫療機構予以懲罰。
2.要改變過度醫療管理或制度上的原因,就要改變科室承包的方式,取消醫務人員按檢查單和處方提成的做法,即切斷醫務人員的收入與服務提供量的直接關系,代之以對科室、醫務人員業績的綜合評估方式。
3.要改變醫務人員過度醫療的狀況,需要從各個環節人手,包括轉變醫務人員傳統的生命觀和醫療觀念,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觀念,提高其醫學道德和技術水平,以及改變醫院的分配制度等,以使過度醫療逐漸減少。
4.針對過度醫療的病人原因進行治理。要對公眾實施健康教育,自覺開展衛生保健活動,減少疾病;一旦患病,不要小病大治。同時醫院和醫務人員要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和知情選擇權,實施醫療費用公開,并且要加強病歷和醫療報銷制度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