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英國醫生約翰·韋恩博士研究發現,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管內血栓形成、降低血黏度、預防血栓,在世界范圍掀起了一場阿司匹林研究熱潮。循征醫學資料證明,合理應用阿司匹林,可以明顯降低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如今大部分缺血性心腦血管病人都有服用阿司匹林的歷史。
阿司匹林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出血、胃腸刺激和中毒。還有一些新近發現的現象并不為大家所熟知,應引起重視。
阿司匹林抵抗 有一部分人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起作用,但并不是劑量不合理或服用方法不正確。國外有報道稱,缺血性腦中風患者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每天小于81毫克)者,大約有一半(47%)逐漸出現藥物抵抗而不起作用,其中服用帶糖衣的阿司匹林藥片患者,有73%出現了耐藥。可能原因是:阿司匹林主要作用點是使環氧化酶-1(COX-1)乙酰化而失去活性,從而使血栓素A2(TXA2)生成減少,抑制血小板聚集。有一部分人因個體化原因,環氧化酶難于被乙酰化而失活,因此阿司匹林不起作用。有人認為提高劑量可減少阿司匹林抵抗的發生。國外有一組病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325毫克,耐藥現象比服用小劑量幾乎減少了一半;但劑量增大,阿司匹林出血的副作用也有增加。應換用其他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藥。
阿司匹林使用中的矛盾現象近年發現,大劑量服用阿司匹林可誘發或加重變異性心絞痛發作;減少劑量,可改善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發生。在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中也發現小劑量抗血栓,大劑量則相反。可能的原因是,血小板的聚集和解聚受血栓素(TXA2)和前列環素(PGl2)的調節,血栓素存在于血小板內,有強大的聚集血小板作用;前列環素存在于血管壁,其作用相反。較大劑量時,阿司匹林在使血栓素失活的同時,也抑制了前列環素12的合成,使冠狀動脈痙攣加劇。這一矛盾現象提示我們,使用阿司匹林時,應該根據不同病人,特別是病情的不同階段,權衡利弊,選擇合適劑量。
心衰時的應用 合理使用利尿劑是治療心衰的一大基石。但阿司匹林可使腎血流量減少,且這一作用有劑量依賴性,明顯減低了利尿劑的利尿作用,甚至出現利尿劑抵抗。所以,在心衰時使用阿司匹林要權衡利弊。
糖尿病時的應用、阿司匹林對糖代謝有復雜影響。一般認為與劑,量有一定的關系,中小劑量可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增加糖原合成,抑制腸對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血糖進入細胞,使血糖下降;較大劑量阿司匹林則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兒茶酚胺的釋放,使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人使用阿司匹林應該控制好劑量。在使用時監測胰島素釋放是一個可行辦法。
阿司匹林過敏 可出現在任何階段、任何人種。一般黃種人較多,女性更常見。有趣的是,吸煙者比不吸煙者高1~2倍。出現過敏可用噻氯匹啶或其新一代產品氯吡格雷替代。
停用阿司匹林問題 近來發現,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腦血管病人,因種種原因(如手術、拔牙、出現出血或過敏、不遵醫囑等)突然停藥,會在短時間內誘發新的心血管事件。法國一組病例研究發現,停用阿司匹林一個月后,有4.1%的人發生了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或支架血栓;停用阿司匹林到心血管事件發生時間平均為10天,而在此前無一例發生。另一組病例也證明,突然停用阿司匹林是患者30天內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者停用阿司匹林應十分慎重。
劑量問題 由于個體差異,有些患者常規劑量(75~325毫克)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大劑量可改善這種狀態。在急性冠脈綜合征和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時,應短期應用較大劑量。在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當日清晨阿司匹林劑量可單次加大到500毫克,術后恢復常規劑量,長期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