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一直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近來又反復被選入各種新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2)第三單元、山東人民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2)“透視人生百相”單元、江蘇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3)“尋求文言津梁”單元、廣東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5)“文言文”單元等。它們從不同角度截取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精彩片段作為學習文本,題名“鴻門宴”供學生使用。從各語文教材的體例來看,編者的意圖各不相同。一線教師——教材的直接實施者運用教材指導學生學習的目的也應各異,我們在教學中也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為指導,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興趣和能力,增強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其語文素養。
《鴻門宴》整個故事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情節跌宕起伏。宴會上的斗爭是故事的高潮,每一場沖突都扣人心弦。其中對項羽、劉邦這兩個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畫是緊扣情節的發展,通過人物間的矛盾和斗爭,以及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情態來體現的,同時,作者又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互相映襯,栩栩如生。長期的實踐積累使本文的教學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固定的講授方法,大到故事結構、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到宴會座次排列的演示,小到文言詞句的講解,都已經非常深入、細致。比如關于本文的情節,一般常規教學多強調其“異常精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并配以三起三落的圖例進行解釋。其實,現今在影視作品熏陶下的中學生們,對比《鴻門宴》更刺激的戲劇性沖突也早已習而不覺,與其反復強調這一點,不如將它落實到某些具體細節上,更深入細致地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中的新東西。雖然目前各種高中乃至大學的語文課堂上都把《鴻門宴》作為范文反復講解,但它仍有重新解讀的空間。
舉一個小例子為證。《鴻門宴》上的座次及方位是過去教學中經常被提到的一個話題,長期以來大家對此細節有很多大致相同的圖示和不盡相同的解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大家對這一細節的主要作用基本上有以下三種看法:第一,重在再現當時的真實場景;第二,可以借此對當時的禮儀知識進行介紹和講解;第三,可以由此分析項羽傲慢無禮的心態,并推導出其失敗的必然結局。
以上看法是長期以來對一線教學實踐的有益總結,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從表現矛盾沖突的角度對此進行解讀。人物座次的安排及其方位的排列當然主要是由那時的禮儀因素決定的,既然在當時這是眾所周知的,為何司馬遷還要特意反復強調地描寫下來呢?這里面可能還包含著文學表現方面的因素,請看圖一:

我們知道,雖然劉邦是來拜見項羽的,但對他的根本威脅卻不是來自毫無主見的項羽,而是來自項羽的軍師范增。在司馬遷所強調的這種座次排列中,范增與劉邦處于面對面的位置,這就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直接對立氣氛,而坐在主人席上的項羽、項伯實際上更像旁觀者。在司馬遷的筆下,作為漢軍一方的劉邦只有張良叨陪末座,而張良此時名分上畢竟是韓王的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臣為韓王送沛公”),并不完全屬于劉邦。劉邦真正能夠依靠的樊噲卻被關在帳門之外,鞭長莫及。顯然,在表面的均衡下劉邦處于一種劣勢地位。
更危險的是項莊又跑了進來舞劍,楚軍一方幾乎已經置劉邦于死地了。
鴻門宴上雖無馬嘶風吼,卻也刀光劍影,雖無拼命廝殺,卻也生死攸關。這里實際上就是一個特殊的戰場,是戰場就要有布陣以及陣勢的調度和變化。鴻門宴上同樣如此,隨著座中人一次次的起身出帳,我們會看到本來那種令劉邦危在旦夕的局面逐漸發生了有趣的變化:為了對付項莊的舞劍,項伯跑到了劉邦一邊。隨后樊噲入帳,“披帷西向立”,站到了張良身邊,并“從良坐”。原本坐在主人位置上的項羽此時的作用已由傾向于范增的旁觀者淪落為雙方沖突的調解人,在反復贊美樊噲“壯士”的同時,他的立場也不知不覺中站到了范增的對立面上。如圖二所示:

座次的變化反映出了矛盾沖突中的力量對比的改變:比較圖一和圖二,可以清楚地看到局勢的發展態勢。劉邦之所以能脫險而歸,絕非偶然,其中包含對瞬間形勢的正確判斷、對人心的估量、對各種力量的積極爭取等。所謂運籌帷幄、指揮若定,在這個細節安排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對司馬遷而言,再現這一場景的目的顯然不是介紹當時人們熟知的文化禮儀知識,而是要讓讀者首先能夠體驗到當時的對立情景和緊張氣氛,進而告訴人們在這表面的飲酒歌舞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暗藏了多少殺機。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對這一細節的領悟和把握,學習司馬遷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敘事寫作技巧——用寫戰爭的方法寫一場事關漢軍生死存亡的宴飲。這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在語文學習中應該把閱讀和鑒賞的重點放在哪里,這才是學習語文的本來意義,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