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馬走日,象走田,人行橫道最安全”這樣一條標語,幾個朋友議論,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那么這樣用到底好不好呢?
一、語法、語義上的負偏離
從語法、語義的角度來看,這條標語無疑是一個負偏離。首先從語法的角度來說,“馬走日”“象走田”這兩個結構都是“主+謂+賓”,并且謂語都由行為動詞充當,而“人行橫道最安全”這個結構卻是“主+謂”,謂語中心是由形容詞“安全”充當的,這樣就形成了語法上的不對稱。其次從語義上來看,“馬走日”“象走田”的主語都是由表施事的名詞來充當的,謂語是由表示動作的動詞充當的,而“人行橫道最安全”的主語卻不表示施事,謂語也不表示動作,而是一種性質或結果,因而又形成了語義上的不對稱。這種不對稱似乎打破了話語的銜接,但是我們同時又會覺得這條標語要傳達的信息并未損耗,表達效果似乎也并不差,原因何在呢?
原因在于雖然這條標語在語法、語義上是一種負偏離,可是從語音、語用上來看它卻是一種正偏離。
二、語音上的正偏離
首先,這條標語使用了國人熟知樂用的三字格、七字格,整條標語的音步是3+3+7。如果將7音節換成3音節,整個結構過于整齊,有些呆板;如果將7音節換成5音節,又會讓人感覺話未說完。這條標語符合國人對語音節律的追求。
其次,這條標語中的“田”“全”押韻,這符合國人對語音韻律的要求。
最后,標語中的“全”是一個陽平字,符合國人在聲律上仄起平收的習慣。這不難使我們想到中國古詩和對聯的用字情況。
因此說,“馬走日,象走田,人行橫道最安全”這條標語符合國人對語音三美的追求,即節律美、韻律美、聲律美,也就是說它符合了國人使用漢語的語音心理。因此我們說它在語音上是一種正偏離。
三、語用上的正偏離
首先,作為一條交通規則的標語,它是給所有行人看的,因而它應該具有大眾化的特點。“馬走日,象走田”是國人熟知的象棋用語。與圍棋相比,象棋更為人們所熟知。象棋在中國是一種大眾文化,街頭巷尾不知有多少人樂此不疲。該標語用我們所熟知的棋語開頭,符合標語大眾化的要求,也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引起大家的共鳴。
其次,作為交通規則的標語,它是給走過的行人看的,因而它應該簡潔易懂。除了字數不能太多外,意義也要讓人一目了然,人們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太多的精力去解讀它,這樣才能起到標語的作用。“馬走日,象走田”是人們熟知的象棋規則。“人行橫道最安全”,人們通過心理完形的作用,抱著合作的態度,是能夠知道這一結構說的是“人走人行橫道最安全”的,將“人走”略去,不但未使信息損耗,反而避免重復,達到了簡潔之效。“走人行橫道”是人們熟知的交通規則,標語的制作者正是利用“規則”這一相似之處,將“馬走日,象走田”與“人行橫道最安全”聯結在一起。行人看到它,并不會覺得難以理解。
再次,作為交通規則的標語,它要規范人們的某種行為。它可以用命令式的語句,但恐怕接受的效果不會有這條標語好。因為這條標語說得委婉,符合接受者的心理,人們容易接受。
最后,這條標語凸顯了“安全”二字,將“生命安全”顯化,將“規則”潛化。它以人為本,從人的生命權的角度出發,喚起人們珍視生命的意識,人們更樂于接受。
“馬走日,象走田,人行橫道最安全”符合交通規則標語的要求,即符合標語的語言環境,符合修辭的得體性原則,是用得比較好的一條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