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許多詩人詞人千百年來受人尊敬,不少名篇佳作膾炙人口,許多詩詞體現了大師們崇高的人格力量: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令人敬佩的是無畏、執著的個性追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受人稱頌的是獨立的人格品質,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撼人心魄的是無私、高尚的精神品質。在詩詞賞析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塑造。
一、把握意象語言,促進個性發展
詩歌賞析的三個要點是意象、意境、情感。意象是指滲透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形象,它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合,是詩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意境主要靠意象來構成。詩詞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的把握,賞析詩詞更要從意象入手,準確把握意境,進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賞析詩詞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反復使用的意象,揭示其中蘊涵的主觀情感、個性追求,間接地向學生展示作為社會個體的人應該具有怎樣的個性品格;然后分析個性人格與成就事業的密切關系,讓學生了解:古代詩人憑借不同的個性而形成風格各異的名篇佳句,如屈原常用香草花木為意象,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陶淵明以菊花來表現自己的不屈品格和清高氣質,李白以名川大山來表現自己飄逸不群、自強不息的個性情懷。大凡有創造性成就的人,都有鮮明的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性,就沒有獨立的意志和人格。正如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所說,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就不能發揚真理,就不能研究學術,一切是小事,唯此是大事。教師要讓學生在賞析詩詞中領悟這一道理,使他們注重個性的養成。
二、巧用知人論世,陶冶高尚品格
詩詞賞析需要知人論世,但不是模式化地每篇必講作者生平、時代背景,而是因時、適度、得法地介紹,引導學生通過欣賞詩人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去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使詩中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內心中的情與景,在情與景中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熏陶自己的心靈。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最好在講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字面意義后再全方位地介紹蘇軾家庭、理想、仕途的坎坷經歷和他面對逆境泰然處之的豁達胸襟,然后再引導學生品味全詞。蘇軾立志報國,年輕時步入仕途,后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調,寫此詞時正在密州任上,境遇不佳,他與胞弟也整整七年沒有團聚,佳節思親,愁情苦緒可想而知,他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理性來化解心中愁緒,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祝福他人團圓。蘇軾自己經受離別之苦而不希望他人重復自己的痛苦,因此用“愿”字提高了境界,感人肺腑。這樣的詩詞欣賞比一般的道德說教更容易喚起學生的愉悅體驗,更容易讓他們自覺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三、聯系自身體驗,提升人格品位
對整個人類而言,理性高于感性;但對個體而言,感性才是更突出的。因此,學生有體驗才能有更深的印象。好的文學作品,能使人們較容易地產生共鳴,從而讀出作者所創造的境界。在賞析時教師應該做學生的知音,并力求讓學生把生活、情感、經驗同作品所表達的特定情感體驗聯系起來,溝通作者、教師與學生三者之間的感情,使師生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如分析蘇軾的曠達胸懷,教師就可以結合自己經歷或提問學生“你考試未獲好的名次,肯定委屈、難受,你將怎樣走出這一情感困境”,讓學生用親身經歷來跟詞人對比,從心里領悟、感受詞人通達的個性、崇高的品格。人的情感非一時一刻促成的,而是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深深地積淀于人的內心世界。一旦這種情結積淀在人的精神之中,便很難改變。因此詩詞的欣賞要動之以情,讓學生觀照思索、體驗認識人生與社會,用心靈去感受大師的人格,這樣才能起到提升學生人格品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