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個性化閱讀只眷顧少數(shù)學生
筆者最近聽了一節(jié)觀摩課,課文是《與朱元思書》,為促進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師設計了比較閱讀的環(huán)節(jié),請學生比較鑒賞課文與葉文玲的散文《烏篷搖夢到春江》對富春江的描寫有什么不同。由于比較閱讀的文本篇幅較長,學生閱讀的時間不充足,加之兩文寫作的時代相距久遠,教師的點撥又不到位,課堂上發(fā)言的學生只有四五名,有的說喜歡《與朱元思書》,有的說喜歡《烏篷搖夢到春江》,各執(zhí)一詞,爭論不休,其他的學生則表情木然地看著他們爭論。
對策:個性化閱讀應關注絕大多數(shù)學生,以更好地挖掘學生的潛能。
個性化閱讀的關鍵是切實關照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因生活背景、學習背景、生活積累、學習積累不同,因而閱讀期待是不同的,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悟體驗自然也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考慮不同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閱讀過程,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期待的視野,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從而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個性化閱讀并非少數(shù)學習好的學生的專利,個性化閱讀的目的是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方面的差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要多角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支持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并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就《與朱元思書》這一課的教學來說,可以多角度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這篇課文是駢體文,意境清新,情韻悠長。文章語言散整結合,參差錯落,音韻和諧。首先,誦讀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可以高聲朗讀,可以淺吟低唱,也可以涵泳默讀,教師應該適當提示朗讀的技巧,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為了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可引進競爭機制,鼓勵那些發(fā)音規(guī)范的學生讀課文,請其他同學評判出優(yōu)勝者。其次,本篇課文用筆傳神,描寫的奇山異水空靈而生動,令人神往。應該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解讀文中的意境,品味文中的藝術形象。可請學生用具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描述文中的奇山異水。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給那些語言積累豐富、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再次,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累,探究文本蘊涵的情趣。可以請學生回憶自己學過的古詩文,并選擇一些與課文進行比較鑒賞。這一環(huán)節(jié)給那些古典文學功底深厚的學生創(chuàng)設了個性化的學習空間,使他們體驗到了積累的成功感,提升了學習的積極性。
問題二:認為個性化閱讀就是生成新奇的觀點,忽視整體感知,導致無效探究
一些教師認為只有產生新奇的觀點才可以稱為個性化閱讀。在這種狹隘觀念的指導下,師生常常花費很多時間對一些貌似深刻的問題進行表面的探究。實際上,個性化閱讀必須建立在對文本整體感知的基礎之上,學生只有把握文本的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才能發(fā)揮個人的才智,獲得獨特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馮驥才在《世俗奇人·刷子李》這篇課文中使用了富于地域特色的語言,描寫了刷子李高超的刷墻技藝,簡潔傳神,情趣盎然,極富表現(xiàn)力,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與贊美。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欣賞生動活潑的人物語言和敘事語言方面,可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寫作特色和思想情感作恰當?shù)脑u價,指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筆者在聽課時,發(fā)現(xiàn)教師只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然后就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不到20分鐘的時間就結束了文本分析,進入探究的環(huán)節(jié):“假如你是刷子李,第一次到某地開始你的事業(yè),你準備怎么推銷自己?”“假如刷子李來到了我們這里,你有問題要請教嗎,你準備向他請教什么問題?”“你有什么絕活嗎,能給同學們表演一下嗎?”
一個學生回答:“如果我是刷子李,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就到處發(fā)廣告。”另一個學生補充說:“必須發(fā)影像廣告。”一個學生說:“我要問刷子李,你收徒弟嗎?”有的補充說:“請你刷墻可不可以優(yōu)惠?”而學生的絕活表演,變成了魔術比賽。這樣的閱讀游離了文本,并不是個性化閱讀。究其原因,在于它沒有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學生對文本沒有形成全面的認識。
對策:熟讀文本,多層對話,促成真實的體驗。
學生只有親近文本,走進文本描述的情感世界,才能產生真實的體驗,才能產生交流的愿望。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開放閱讀空間,創(chuàng)設對話的情境。
就《世俗奇人·刷子李》一課來說,只有讓學生熟讀文本,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才能對文中的人物之奇、情節(jié)之奇、語言之奇生成個性化的認識。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文章中的人物描寫很有特點:先進行側面描寫,設置懸念,渲染鋪墊;然后正面描寫,人物個性凸顯。教師抓住細節(jié)設疑,可以使學生產生個性化的理解。例如文章中寫曹小三關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沒有白灰點,用了很多筆墨,此處可以設疑:“這樣寫是不是多余了?”學生可以理解為:“刷子李是作秀,曹小三好奇是很正常的。”也可以理解為:“曹小三的好奇激起了讀者的好奇心,使文章引人入勝。”也許學生的回答難免幼稚,但確實是一種真實感悟。其次,可對文本的語言進行鑒賞,要求學生揣摩文章的語氣、語態(tài),讓他們讀出單口相聲的味道,品味文中濃郁的“津”味。另外,對文章的思想感情,要鼓勵學生多元解讀。有的學生會認為:“社會充滿了競爭,所以要有自己的手藝,才能找到飯碗。”有的學生會想到:“練成絕活太難了,看來做什么都不容易。”有的學生會認識到:“有絕活就可以很驕傲地生活,有才華的人什么時候都會被尊敬。”有的學生會認為:“無論從事什么工作,即使很卑微的工作,只要有自己的絕活,就能博得他人的敬意。”
總之,只有熟讀文本,學生才能和文本對話,和作家對話,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感悟思考、理解體驗,從而獲得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啟迪、審美的熏陶。
問題三:多道德倫理評判,少審美感悟和體驗
道德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閱讀教學中應該貫串道德教育,這是毋庸置疑的。遺憾的是,很多教師熱衷于對學生進行道德倫理教育,卻忽視了審美感悟和體驗,個性化閱讀往往成了道德倫理內容的說教。
琦君的《春酒》,語言典雅雋秀,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但一些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很簡單,所謂的鑒賞就是讀讀文章,解決一下字詞障礙,請學生討論幾個簡單的問題;然后拿出幾張畫,其中有圓月圖、中秋月餅圖、年夜飯的水餃圖,請學生談感受;之后列舉于光中的《鄉(xiāng)愁》、冰心的《臘八粥》進行比較閱讀;最后讓學生選擇禮物送給臺灣友人,把文中蘊涵的鄉(xiāng)情升華到了愛國情。這節(jié)課,教師本來希望啟發(fā)學生個性化的情感認識,但是脫離了文本的審美認識,學生很難產生心靈的悸動。相反,他們只會熱衷于附會文本的意義,無法形成個性化的思想情感。
對策:“立人”要通過審美鑒賞來實現(xiàn)。
個性化閱讀要實現(xiàn)學生情感感悟、道德認識的提升,必須通過語言的鑒賞來實現(xiàn),這才是真正的語文教育,因此要指導學生根據(jù)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通過文本中的精彩語句對自然、人生產生審美的認識。
就《春酒》一文來說,學生只有品味了精彩的語言和細節(jié),才能感受文中蘊涵的風俗美、人情美,領會文中流淌的濃濃鄉(xiāng)思。例如文中關于春酒、會酒,“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干,鄉(xiāng)人淳樸厚道的精彩細節(jié)描寫,可讓學生細細品味。有的學生可能會想起兒時去農村的老家過年的情景,雖然風俗不同,但是那種快樂祥和的氣氛是相同的。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我們從小生活在城市,春節(jié)沒有這么多新鮮的感受。作者描寫的人都是那么熱情好客,令人難忘。真的希望我們也那樣過年。”當學生有了更多個性體驗后,教師應該啟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意蘊做深入的鑒賞,讓學生進一步探究文本的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