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珂《清稗類鈔·敬信》有一篇短文,標(biāo)題是“蔡璘重諾責(zé)”,原文為:
蔡璘,字勉旃,吳縣人。重諾責(zé),敦風(fēng)義。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歸之,愕然不受,曰:“嘻!無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且父未嘗語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卒輦而致之。
文筆簡潔清新,內(nèi)容高雅健康,語文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選入此文(改篇名為“蔡勉旃堅還亡友財”),堪稱慧眼。文中“重諾責(zé)”句看似容易理解,其實不然。“諾責(zé)”一詞有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含義,不能把它簡單地理解為“諾言和責(zé)任”。
“諾責(zé)”一詞最早見于《禮記·表記》所載孔子語錄:“子曰:‘口惠而實不至,怨菑(通“災(zāi)”)及其身。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zé)也,寧有已怨。’”漢鄭玄注:“善言而無信,人所惡也”,“‘已’謂不許也;言諾而不與,其怨大于不許”。可見,“諾責(zé)”是與“已怨”相對的一個詞。“已”“諾”相對,如《荀子·富國》:“已諾不信則兵弱,慶賞不漸則兵弱。”又《王霸》:“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楊倞注:“諾,許也;已,不許也。”“已怨”是指不許諾、不承諾而招致的埋怨、不滿,“諾責(zé)”則是指因許諾或承諾失信而招致的譴責(zé)。“與其有諾責(zé)也,寧有已怨”,意思是與其因諾言失信而受到譴責(zé),寧可一開始就不答應(yīng)而受到埋怨。所以,元代陳澔(hào)《禮記集說》卷九對孔子的話進(jìn)一步解釋說:“有求而不許,始雖拂人之意,而終不害乎信,故其怨小;諾人而不踐,始雖不拂人意,而終害乎信,故其責(zé)大。”
自《禮記》之后,“諾責(zé)”即成為表現(xiàn)“慎獨(dú)”精神、“敬信”品質(zhì)的一個專用詞,不斷被古人使用,都是指因諾言失信而受責(zé)。例如,宋代劉宰《高與之墓志銘》:“由句曲道京口……居士欲夷其險而甃(zhòu)之石,跨其深而為之梁,最其費(fèi)萬有二千緡(mín)。聞?wù)呖s頸,居士曰:‘吾既已許吾邦之人矣,可使有諾責(zé)乎?’”明代王世貞卷《祭姜師文》:“仁禮禔(tí)躬,孝友成性:求之口,無諾責(zé);省其私,靡窳(yǔ)行。”清代張玉書《海寧陳仲升墓志銘》:“見義必為,無已怨,亦無諾責(zé)。”
宋代王應(yīng)麟《小學(xué)紺珠》卷三有“七無”條:“無諾責(zé),無財怨,無專利,無茍說,無伐善,無棄人,無蓄憾。”(清代宮夢仁編《讀書紀(jì)數(shù)略》卷二十四“仇璋七無”條作“無諾責(zé),無財怨,無端利,無茍說,無伐善,無棄人,無蓄惑。”)更能證明“諾責(zé)”不是“諾言和責(zé)任”,否則,“無諾責(zé)”便無法解釋,更不可能成為警戒之語了。
蔡璘受友人錢財之托,友人身亡,其事雖無別人知曉,而蔡璘篤守信義,不愿失諾而受自我良心的譴責(zé),所以堅決將友人所寄存的千金歸還給友人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