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中選擇和確立主題,在教學中創設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發展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探究式學習不同于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它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這種新興的語文學習方式已經進入了我們的課堂,影響著我們的教學行為。
語文探究性學習的一般特點大致包括自主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關于語文探究性學習的一般模式,目前較為普遍的分類是兩種或三種。有研究者認為,從內容上看,語文探究性學習可分為專題式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和語文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兩種。有研究者認為,從形式上看,語文探究性學習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內而外,即研究的方向由文本、課內向課外、校外拓展;另一種是由外而內,即研究的方向由課外、校外向校內、學科回歸。還有研究者認為語文探究性學習有三種:課堂探究性學習模式、課文內容的拓展模式、課外語文學習模式。不管哪種模式,語文探究性學習大致都要經歷創設情境、發現問題—確定問題—自主學習、擴展材料—分析研究、協作學習、成果交流—效果評價這幾個步驟。
如果從語用的角度分析探究式學習方式,就會發現探究式學習是師生圍繞學習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問題,展開積極的對話,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的一種特殊學習形式,大致是:(1)明確的話題;(2)大量與話題有關的信息;(3)篩選信息,重組信息;(4)信息的互相交流;(5)獲得結論。這些說明語文探究式學習與閱讀教學一樣,是一場多向度的對話:即教師與學生、文本的主客觀世界的交流。可見它也是言語行為的一種,必然受到言語行為規律的制約。會話原則制約著整個探究活動,探索其中蘊涵的會話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指導探究式學習的實踐。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認為,為了保證會話的順利進行,人們在會話中必須遵守四條準則和一些次準則。(1)量的準則(Quantity),(2)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3)關系準則(Relevant Maxim),(4)方式準則(Manner Maxim)。邢福義先生的《現代漢語》對它們的內涵進行了比較科學的界定,下面根據相關的理論,結合探究式學習的一般模式及特點,分析其中所蘊涵的會話準則及適用條件。
一、量的準則指話語應包含的信息不能超過或低于適當的信息量。探究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專題討論、辯論、配對討論等,不同的形式對信息量的要求不同,有些形式所需要的信息量大一些,有一些則小一些,例如針對一個課內的單一性專題的討論,所要求的信息量不是很多,可以在短時間內討論完。探討“李白詩歌夸張手法的運用”與探討“李白的詩歌特色”,要求的信息量是不同的。而針對一個課外的綜合性專題的討論,則需要更多的信息量。所以要鼓勵學生拋棄傳統的封閉式的觀念,多收集信息,擴大認知背景。
在探究式學習的五個步驟中,對信息量要求最大的是“自主學習、擴展材料”階段。材料分事實材料和理論材料兩種,它們是學生接觸客觀事物、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是開展探究活動的憑借。材料可以刺激思維,引發思考。其次是“創設情境、發現問題”階段,學生在發現問題之前要充分認識文本,要有足夠的信息作為鋪墊。在“分析研究、協作學習、成果交流”階段,學生要對已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提煉,要選取那些最能表現對象的本質特征的事實與材料。在整個探究式學習活動中,言語信息量經歷了由多到少的變化過程,這合乎探究活動的要求,是切合量的準則的。
二、質的準則指話語內容應是真實的,不是虛假或缺乏證據的。它要求探究的各個環節,尤其是探究內容和結果的表述都要真實。具體表現為:(1)探究的問題真實。它必須依托于語文教材,教材中的文本是閱讀、感知的個案,在學習文本、解讀文本、感悟文本的過程中,師生必然會產生許多思想火花,教師要善于發現最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共同研究,創造性地和文本作者進行對話。(2)探究必須表現學生的真實思想。學生在尋求事實材料、分析歸納論證、討論形成結論等各個環節,都應該真實地展示自己的探究情況,不要因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與別人不同而感到不安。相反,要認識到這正是創造性旺盛的表現。教師要從積極肯定的角度加以評價,使學生敢于求異。(3)研究結果的表述是真實的,能反映探究對象的本質特征。在課外語文探究性學習模式中,綜合性和實踐性強,學生接觸了大量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引導他們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分析比較,抓住主要矛盾,形成較為合理的觀點,然后用自己的言語加以表述,清晰地反映自己或合作者對所探究的問題的認識和看法。(4)教師評價的言語真實。對探究活動的各個環節,語文教師都應給予客觀的評價,以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樂于探索。
三、關系準則指說出的話切合話題。在探究性學習中,確定好探究的問題后,師生都要圍繞這個問題組織事實材料,進行分析論證,決定材料的取舍,問題是判斷信息量是否合適的最根本的標準,師生都要在切題的情況下,開展各個階段的探究活動。要有選擇地收集、選取與探究問題相關的信息,忽略不相關的信息。在表述時,選擇其中最能說明問題的信息。教師在各個階段的指導工作中,應圍繞探究對象,簡明扼要地加以啟發引導。教師的言語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在探究活動結束后,教師也要圍繞活動過程組織交流,使學生獲得收益。
四、方式準則指清楚明白地說出必要的話,尤其要簡練、有條理,避免晦澀和歧義。在探究學習中,師生要盡可能地圍繞所探究的問題,根據表達需要有條理地進行分析、說明,要做到先后有序、層次清楚、言語簡練。如學習詩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時候,學生對詩中所表現的“幸福”理解不深。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活動,以“幸福”為題進行一個找“幸福”的比賽,學生們展開熱烈的討論:
生:幸福是一所理想的大學。
生:幸福是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
生:幸福是擁有漂亮的房子、車子。
教師認為這樣的對話有點偏離文本,因為文本中的“幸福”都是一些具體的小事,于是教師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往這方面探究。
生:幸福是文本中的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生:這樣說來幸福就是生活中的瑣事,如打球、游泳、爬山……
生:還包括學習、考試、回家看媽媽、爸爸……
老師聽了以后總結說:“的確如同學們所說,文中的‘幸福’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作者寫平凡生活、質樸情感,是在啟示我們領悟平常生活的美,珍惜生活本身,珍惜一些我們不該忽略而容易忽略的情感。”
以上對話,由淺入深,緊緊圍繞話題展開,第一個階段的對話比較空泛,不太切合方式準則,第二個階段的對話比較具體,切合文本,又符合方式準則。
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這四條準則互相聯系,互相作用,共同制約著師生的言語行為。在不同的場合,對四條準則的運用應各有側重。在探究活動的初始階段,要有量的準則作基礎;尋找相關的事實材料和理論材料時,要注意關系準則;在分析論證階段,要特別注意質的準則;在表述成果的階段,則要注重方式準則。
參考資料:
1.蘇立康主編《中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何自然編著《語用學概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孫菊霞《對語文研究性學習的認識和思考》,《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4.倪文錦《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兩種模式》,《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