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設計
一、學情分析
小學與中學的銜接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關鍵問題,剛入初中的學生僅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閱讀策略。養成學生在閱讀中的“問題意識”與“探究意識”,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是學生終生學習的堅實基礎。
二、單元設計思路
本單元所選四篇文章均為語言淺顯而又富有情趣的敘事文,這些文章雖然是不同作者在不同情境中的感悟,但都能啟發學生發現人生的樂趣和幸福。教學時,教師可在范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朗讀課文,掌握朗讀敘事文時的語氣、語調及語速;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初步學習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指導學生揣摩、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會有根據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三、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文章,理清敘事的順序,提取文章的要點。
2.品味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留心身邊的事件,寫出飽含真情實感的佳作。
4.學習圈點的閱讀方法,初步學習制作一張讀書卡片。
四、課時分配
《憶讀書》2課時,《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1課時,《山中避雨》1課時,《風箏》2課時。
(沈陽市沈河區教師進修學校邢泰)
《憶讀書》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憶讀書》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作者冰心回憶了幼年、少年時讀書的經歷,總結了多年讀書的經驗,旨在引導學生懂得“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道理。學習本文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讀書的好習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師在教學時可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幫助學生抓住文章要點,有效而透徹地理解全文,積累分析文章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1.教師范讀、領讀課文,明確朗讀的要領。
2.研讀文本,透徹理解作者所說的“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
3.結合本文內容,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并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嘗試運用,學習制作讀書卡片。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分析、歸納“讀書好”的四個方面。
2.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收集關于冰心的資料:(1)照片,(2)生平,(3)關于讀書的寄語。
2.教師范讀課文,請學生注意范讀的語調、語速及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或讓學生聆聽錄音,跟讀、學讀。)
3.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
(1)在本文中,作者回憶了幼時、少時讀書的經歷,請概括出她讀書的體會。
(2)作者重點敘寫的是哪一方面的體會?
4.研讀課文。
(1)作者是通過描寫“多讀書”的往事說明“讀書好”的。請將作者所讀的書進行歸類,說說作者最喜歡讀哪類書,這些書的“好”體現在哪些方面。(初步學習使用圈點法,了解什么是概括法。)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讀好書”的方法有哪些。
(3)說說對“我永遠感到讀書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樂”的理解。
(4)揣摩、品味文章的語言。以“思考與練習”第三題為例,學習鑒賞語言的表達效果。
五、拓展延伸
1.請學生根據冰心所說的“讀書好”的四個方面,聯系實際談談還有哪些其他方面。
2.閱讀冰心的代表作《繁星#8226;春水》《寄小讀者》《小橘燈》等,模仿制作讀書卡片。
(遼寧省沈陽市育源中學宋策)
《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也是學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觸馬克#8226;吐溫的作品,學習這篇文章,不可從傳統的道德角度做思考評判,而應著重從文章敘述的事件中體會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及文學的感悟力。全文語言詼諧幽默,筆調簡潔明快,學習時可調動學生的語言體驗細細體會,以此激發閱讀馬克#8226;吐溫其他作品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體悟作者熱愛生活、熱愛文學的追求,使學生初識文學的魅力。
2.了解本文敘事的詳略之處,體會馬克#8226;吐溫作品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
3.品味文中的真情實感。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引導他們關注生活中的語文現象,喚醒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
三、教學過程
1.故事導入:講述《馬克#8226;吐溫與理發師》和《死是千真萬確的》兩則笑話。
2.課前熱身:請學生談談對馬克#8226;吐溫的認識與了解。他何以讓一位19世紀的大出版商成為那個時代無可爭議的頭號大傻瓜呢?
課件展示作者畫像,簡介作者。(可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3.讀文正音:同桌兩位同學為一組,互相聽、讀,誦讀全文。
4.速讀,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課文的結構:教師出示投影,展示文章的層次結構。
5.馬克#8226;吐溫的第一次文學嘗試做了那么多近乎“惡作劇”的事,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一下他當時的心理動機,細讀課文,說說少年馬克#8226;吐溫的哪些方面令你欽佩,你最喜歡他的哪一點。
6.作者的第一次文學嘗試新鮮而刺激,也非常成功,你有第一次嘗試的經歷嗎,回憶一下你當時的感受?
7.揣摩語言,思考:馬克#8226;吐溫的作品讓人捧腹,讓人深思,這得益于他獨特的語言風格。本文語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試舉例加以說明。
四、拓展延伸
1.將本文與《金庸傳奇》(節選自《讀者》2003年第17期)做比較閱讀。
2.思考:你對近年來的少年作家現象有何看法?
3.課后閱讀一部馬克#8226;吐溫的作品,并學習做讀書卡片。
(遼寧省沈陽市第一六五中學王霞)
《山中避雨》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豐子愷的《山中避雨》是本單元的略讀課文。教學本文時應進一步教給學生把握文章脈絡的方法,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抓住文章的要點,清楚地表達課文的中心內容。文章淡雅的語言滲透著作者在平凡的小事中感受生活的情趣,應借此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真意。
二、教學目標
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學習作者對待生活的心態,感受生活,懂得生活的真意。練習制作讀書卡片。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創設情境,播放《梅花三弄》,使學生進入曲中之境,然后讓學生帶著這種感受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與自己此時心境相同的文字。
2.學生自查資料,介紹豐子愷。
3.朗讀課文,把握主旨。
(1)本文主要敘述了什么事?在這一過程中,人物的心情發生了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
(2)找出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怎樣理解這句話?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
(3)作者運用了哪些語言來凸顯文章的主題?舉例分析。
4.品味文章獨特的語言風格。
請學生再讀課文,并圈畫所欣賞的語句,談談欣賞的理由。(尤其是“拉琴齊唱”這一幕,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
5.在這個過程中,作者除了感受到音樂的美之外,還感受到了哪些美?
四、拓展延伸
1.欣賞豐子愷的《山路寂 顧客少 胡琴一曲代RADIO》等漫畫作品,進一步感悟平凡的生活也處處有情趣。
2.閱讀豐子愷的文章《野外理發處》。
(遼寧省沈陽市第七中學付瑤)
《風箏》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魯迅的《風箏》意蘊豐富,含義深刻,對剛入初一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這篇文章被編排在本單元的最末,便于學生在了解記敘文的一般知識和分析方法之后,整體把握文章的脈絡和寫作思路,通過理解文中的一些關鍵語句的含義和作用,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義和現實意義。教學本文,可聯系學生的生活體驗,采用情境激趣法,同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就生發出的問題展開自由研討。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兒童熱愛玩具、喜歡游戲的天性,認識成人對這種天性的妨害和摧殘。
2.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及其表達作用。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情境激趣
1.導入之一:由“風箏”引入古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同時提供一系列風箏圖片,說說詩中表達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風箏的經歷和感受。
2.導入之二:播放介紹魯迅生平的視頻,特別是有關百草園的資料,了解作者眼中的“樂土”,初步感知游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性。
(二)整體感知,把握感情
1.學生略讀課文,圈點勾畫出描寫細致、含義深刻或者難以理解的語句。
2.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文字,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在北京的天空中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發現弟弟竟瞞著‘我’偷做沒出息的孩子的玩藝,‘我’非常(憤怒),折斷了風箏;中年之后,‘我’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感到(不幸或懊悔);‘我’希望得到小兄弟的寬恕,他卻全然忘卻,‘我’的心越發地(沉重),并感到了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三)精讀段落,合作探究
1.分層次朗讀3—11段(男女生分開讀或小組分讀),快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我”少年時虐殺了弟弟的風箏夢——“我”中年時讀了兒童教育的書籍后感到無限懊悔——“我”想補過而不得。
2.合作探究,圍繞下列問題,小組展開討論:
①“我”和小兄弟對待風箏的態度有哪些不同?
②找出文中細致描寫小兄弟的語句,從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③找出描寫“我”的動作的詞語,揣摩用詞的準確性,并對“我”的形象進行評價。
④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對“我”而言為什么說是“不幸”的?
⑤談談自己對兒童做游戲的看法。
⑥“我”想補過,但小兄弟“全然忘卻”了我的過錯,你怎樣看待小兄弟的這種態度?
⑦為什么小兄弟忘卻了,“我”的心反而沉重起來了?
(四)各抒己見,深挖主題
同學們學習了這一課,一定有很多感悟,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探討一下文章的主題呢?
提示:可以從“我”作為長兄的角度、小兄弟的角度、社會的角度來探討。
四、拓展延伸
1.適當引入《三字經》《千字文》中對于“長幼尊卑”道理的闡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兄弟為什么會震懾于“我”的威力。
2.引入魯迅的散文詩《我的兄弟》進行比較閱讀。把握作者由《我的兄弟》的主題“不尊重兒童的正當的愛好,會陷入即便請求原諒也不能釋去感情重負的境地”,到《風箏》的主題“召喚人們驅除這種‘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的變化。
(遼寧省沈陽市第七中學陳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