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設計
一、學情分析
本單元選編了一組游記文章,內容豐富,描寫生動,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學習,學生應了解游記的特點及常用的敘述、描寫手法,學習游記中不同的語言風格及作者的情感,了解祖國山河的秀美壯麗;仿寫游記,注意游蹤的順序,模仿作者描畫景物的手法。
二、設計思路
本單元四篇游記,有寫旅游全程的,有寫故地重游的,有寫同一景點不同側面的。四篇游記的語言風格各不相同:或質樸,或華麗,或舒緩,或急促。教學時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游記的特點,體會游記類文章將敘述、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結合使用的方法。在學法上,通過誦讀品味、質疑研習、討論交流等形式,引導學生領會作品敘述的條理、描寫的生動、情感的細膩。學習精讀篇目,應關注學法指導;學習略讀篇目,應放手指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閱讀方法自主學習。
三、教學目標
了解游記的特點,品味語言,體悟情感,模仿寫作游記。
四、課時分配
《巴東三峽》2課時,《周莊水韻》2課時,《青海湖,夢幻般的湖》1課時,《走進紐約》1課時。
《巴東三峽》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巴東三峽》敘述了作者經過長江三峽時看到的雄偉奇麗的景色,是一篇內容翔實的游記。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首先理清作者的游蹤,接著品味文中對不同景物的不同描畫,然后在“小導游”的活動中通過對文章語言的再組合,體會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掌握游蹤順序。
2.把握景物特點。
3.品味文章的語言,進行語言訓練。
4.逐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1.制作“三峽地形圖”“今日三峽風貌”等課件。
2.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二)導入新課
展示“三峽地形圖”課件,教師向學生介紹三峽:三峽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它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三峽以險峻的地形、綺麗的風光、磅礴的氣勢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著稱于世,是著名的旅游勝地,被譽為“山水畫廊”。今天,我們隨作者逆流而上,去欣賞“巴東三峽”的奇美景色。(附作者簡介)
(三)通讀感知,理清脈絡
1.速讀課文,找出作者沿途經過了哪些地方。
2.學生在展示臺上指出作者游覽的順序。
3.假如你是一名導游,請你選擇三峽的其中一段,準備解說詞。
(四)自讀課文,掌握字詞,疏通語言
學生自讀課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句,討論解決。
(五)研讀討論,精讀品味
1.在三峽中最吸引游客的是巫峽。聽課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讀錄音,概括這兩段的內容。
2.自由讀七、八兩段,分別找出一個排比、擬人和比喻句,體會其作用。
3.找出一個能概括巫峽特點的句子。
4.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這兩段,重點在方法指導。
(六)積累知識,突破難點
1.說說在游覽三峽的過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變化。找出相關的語句,體會游客的心理變化。
2.本文還引用了許多詩句、諺語、典故,把它們與景物描寫融為一體。請找出來,并討論它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展示“今日三峽風貌”課件,由學生自由發言,談談今天的三峽。
2.比較閱讀:將本文與酈道元的《三峽》相對照,想想游記與一般記敘文有什么區別。
3.課外活動:游覽本地一處景點,簡要介紹其特點。
(湖南郴州市六中羅方德)
《周莊水韻》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周莊水韻》敘寫了作者多次游覽同一景點的不同感受,景因時而不同,情因景而豐富。教學時,應巧妙指導學生細致深入地品讀文章,引領學生走進周莊,體悟其獨特的美感。需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點,讓學生領會作者獨特的心理活動,同時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語言技巧,品析重點詞句的精妙,借助朗讀與分析營造詩情畫意。
二、教學目標
1.比較作者三游周莊的情景和感受。
2.學習運用準確、優美、細致的語言,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抒發對景致的感悟。
3.感知周莊水鄉的動人情韻,感受祖國河山的美好。
三、教學重點的突破方法
1.精讀細品,從景致本身的特點和作者的描摹技巧上解析。
2.多朗讀,讀出韻味,讀出情致。
3.對重點語句做專項分析,訓練學生的分析表達能力。
四、學法指導
反復誦讀,圈點勾畫,討論探究,摘抄應用。
五、教學切入點
1.根據作者的游覽時間、所看景致、所獲感悟,理清課文的行文思路。
2.緊扣文中三游周莊的三個比喻:“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一幅色彩對比強烈的版畫”“仿佛進入了夢境”,體會作者對周莊的獨特感悟。
3.引導學生分析重點語句,從描寫角度、描寫手法、表達效果等方面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碧水環抱,條條小河流清水,座座石橋顯古韻。周莊之韻在水,周莊之魂在水,領略周莊之美,則須領略周莊之水韻。
(二)誦讀感知
1.默讀一遍課文,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覺得重要的詞句。
2.交流學習字詞的成果,讀準字音,介紹自己對所畫重要詞句的初步理解。
3.再讀課文,找出能體現文章結構思路的句子,列出作者游周莊的次數、各次的時令和最突出的感受。分組朗讀三游周莊的文段。
(三)研讀品味
1.精讀第4自然段,討論作者對像一幅畫在宣紙上的水墨畫般的周莊作了哪些描繪。
2.再讀第4自然段,討論作者再游周莊為什么會有如一幅版畫的印象。
3.精讀第5自然段,討論三游周莊時作者是如何表現夜色中的水韻的。用下述問題引導學生研討:
①這個夜晚的特別之處是什么?
②這個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營造出了怎樣的意境?
(四)歸納提升
1.重新誦讀課文前三自然段,歸納周莊留給人們的總體印象。
2.提煉文章的寫景技巧。
①從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來表現同一事物,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以使作者的感受更獨特。
②感受景物要動用多種感官從多方面捕捉景物特征。
③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技巧才能將景物及對景物的感受寫得形象、準確、到位。
七、拓展延伸
1.編寫全文的結構思路圖。
2.摘錄文中佳詞佳句,品析文中優美語句的表達效果。
(湖南郴州市六中張慧)
《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以“夢幻”作為貫串全文的線索,從三個方面描繪了青海湖的美麗、富饒、可愛,展示了一幅如夢似幻的迷人畫卷。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感受青海湖的迷人魅力,同時關注文中流露出的憂患意識。
二、教學目標
1.感知青海湖“夢幻般”的特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從品讀文章用詞和修辭手法的角度理解文章的語言特點。
3.探討“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問題,將環保意識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之中。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用電腦畫面或圖片介紹青海湖,要求學生先仔細觀看,再用一句話或一個形象的比喻形容畫面留給自己的印象。
(二)教學切入點
1.扣住標題中的“夢幻”一詞設問切入:文章中有哪些詞句與“夢幻”有關?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導學生把握住文章的線索,整體感知青海湖的迷人魅力。
2.從作者的行蹤及觀察點切入:標出表明作者行蹤的詞,歸納作者觀察的對象和具體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三)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圈點勾畫法、設疑釋疑法、要點歸納法、誦讀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1.歸納文章描繪青海湖的幾個角度。
2.說明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
3.理解作者既希望更多人賞識青海湖又擔心青海湖的美麗被破壞的矛盾心理。
(四)學法指導
1.圈點勾畫法:標出體現作者行蹤及觀察點的詞句,整體把握文章的線索。
2.誦讀品析法:標出描繪青海湖湖水、環境的語句,反復誦讀,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思考作者的表達方式。
3.合作探究法:文章末尾給讀者提出了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如何協調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關青海湖的資料,了解它的過去、現在,合理預測它的未來。
2.你認為青海湖該不該開發成旅游景點,如果你認為應該開發,請擬出一個合理的開發方案;如果認為不應該開發,請以書面形式陳述你的理由,要求有理有據。
(湖南郴州市六中李萍)
《走進紐約》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走進紐約》描寫了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的繁華景象。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多角度閱讀,學習全方位描寫景物的方法。教學中以朗讀、討論、合作學習為主。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整體感知了解文章的描寫角度,體會動靜結合的特點,通過精讀品析語言,體會疊詞、疊句、排比、擬人、比喻、夸張等手法的作用。
2.利用關于紐約生活的幻燈片或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養成容納多元文化的開放心態。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由欣賞紐約城市照片、觀賞影像資料導入。
2.由對紐約的介紹導入。
3.由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建筑、人物導入。
(二)教學切入點
1.由朗讀課文、感受語言切入,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體會多種修辭手法的作用。
2.由多角度描寫景物切入,了解動靜結合、全方位描寫景物的方法。
3.比較閱讀本文和《安塞腰鼓》,從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入。
(三)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法
朗讀感悟法、圈點勾畫法、合作探究法。
1.把握本文寫景的方法、獨特的語言風格以及修辭方法。
2.體會作者在紐約生活的心情。
(四)學法指導
1.朗讀感悟法、圈點勾畫法:找出相應的句子,反復朗讀感悟。
2.合作探究法:討論問題:(1)怎樣體現建筑的多和高?(2)怎樣寫帝國大廈和世貿大樓的高與大?
3.第三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1.人類社會進步了,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們更忙了,壓力也更大了,你都感受到了哪些壓力?有什么解壓的辦法?
2.推薦閱讀劉成章的《安塞腰鼓》(略),體會兩篇文章語言的氣勢和感染力。
(湖南郴州市六中肖蔚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