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時下的閱讀課堂教學也確實呈現出氣氛熱鬧活躍、對話多元深入、思維積極深刻的新景觀,然而,學生作為文本接受主體,生活經驗有著很大的差別,進入閱讀活動時,他們的心智活動是各不相同的,由此生成的獨特感受既無法預設也很難預知,全憑學生的悟性自然生成;再加上他們的認知能力偏低,對文本做出的多元反應并不都是正確的、合理的,他們的體驗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面對這樣的多元體驗,教師不能陶醉于學生回答的“精妙”上,不能折中于學生解讀的“創新”上,不能迷失于學生體驗的“多元”上,不能無原則地遷就,不能無標準地盲目稱贊,也不能無主見地附和。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創新的同時,切不可忘記求真永遠是求新的基礎,教師應該適時地對學生的多元體驗進行價值引領。我們來看一則案例:
寓言《南轅北轍》教學片段
師:你認為文中的楚國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生:我認為他是一個固執的人,因為他不聽朋友的勸告。
生:我覺得這個楚國人很有主見。因為他能堅持自己的想法。
生:我認為他是一個愚蠢的人,因為他朝北走,永遠也到不了南邊的楚國。
生:這個楚國人很了不起!他能一直朝自己的目標前進。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這個楚國人雖然朝北走,但是最后也能到達楚國。
面對針鋒相對的觀點,面對如此獨特的體驗,假如你是授課老師,你該怎么辦?是滿足于熱鬧的課堂、新奇的思維,大力地表揚;還是依據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理性地批駁?
多元解讀不等于多元價值觀,也不等于多元的標準。文本總會表達一定的情感,總有一定的價值取向。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領悟文本,將決定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汲取什么樣的“精神食糧”,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并沒有錯,但不能由此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課堂調控職能,最終我們必須將學生的多元價值觀納入軌道,使他們領悟到文本要表達的情感,自覺地去調整認識,接近主流價值觀。教師的“引領”既利于學生有目的地多元解讀,避免無所適從,又可避免放任自流。
同樣是教《南轅北轍》,一位有經驗的老師是這樣處理的:繼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探討,要求學生圍繞獨特體驗進行討論,引導學生自我提高,達成共識。
生: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非常有主見,實際上這個楚國人是愚蠢的,因為當時他并不知道地球是圓的。我覺得堅持正確的想法才叫有主見,不聽別人正確的勸告就是固執。
生:這個人即使最終走到了楚國也是不值得的,因為他走了許多彎路,耗費了許多人力和物力,還耽誤了寶貴的時間。
……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與學的本質屬性是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的辯證統一。課堂上的開放話題,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于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于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人生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巧妙的引領將會使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建構實現真正的統一,從而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