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先鋒雨果為人類精神文化創造了奇觀,贏得了世界眾多讀者的喜愛,成為最早被譯介到中國的外國文學大師之一。在過去的100年間,中國對雨果作品的翻譯和研究一直沒有停歇。由于近代中國特殊的時代潮流,晚清著名的詩人、小說家、翻譯家和出版家曾樸與雨果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以雨果為,畢生致力于法國文學的譯介與研究,是近代中法文學交流的橋梁。曾樸譯介雨果,也師從雨果,既吸收了雨果的文藝思想,又借鑒了雨果的創作藝術。
雨果作品在中國的譯介始于1903年。魯迅是中國最早譯介雨果的作家,他把《悲慘世界》由日文轉譯過來。但是,在中國翻譯史上,曾樸對雨果作品的翻譯用功最大,數量也最多。據統計,他翻譯法國文學名家名篇共34種,其中雨果的作品占19種。雨果的許多作品都是由曾樸第一次譯介來中國的,可以說他是近代譯介雨果的第一人。曾樸譯介雨果全面系統,涉及小說、戲劇、散文和詩歌,主要譯作有:長篇小說《九三年》和《笑面人》兩部,戲劇作品《歐那尼》、《梟歟》(今譯《呂克蘭斯鮑夏》)、《銀瓶怨》(又譯《項日樂》)、《呂伯蘭》、《鐘樓怪人》、《克倫威爾》、《瑪莉韻妲洛姆》、《嬉王》、《弼格拉佛》、《瑪麗丟陶》、《雙生子》12種,散文《歌那尼出幕的自述》和《戀書的發端》2篇、詩歌《童》、《憤激》和《我的戀書》3首。
曾樸對雨果如此偏愛,順應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時代要求。1840年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救國圖強成為中國近代仁人志士的最強呼聲。梁啟超等人大力提倡“西學入、政百新”,“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譯書為強國第一義”,近代翻譯之風由此迅速興起。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以后,曾樸懷著“匡時救國”的愿望入同文館學法文,后又拜師留法多年而又精通法國文學的陳季同。他刻苦自學法文,用三、四年時間廣泛閱讀了包括雨果的小說在內的“法國的文哲學書”。雨果小說中鮮明的民主思想和反封建色彩深深地打動了曾樸的民主愛國之心。他深刻地認識到“誠以改良社會,小說之勢力最大”。于是,1903年他就著手翻譯雨果“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九三年》。1904年,曾樸與丁芝孫、徐念慈等人創辦《小說林》雜志,創刊號封面上刊登了雨果的照片,顯然有以雨果為旗幟之意味。1927年曾樸在《(呂伯蘭)譯者自敘》中也曾感慨地說:“那時我正服務于南京,我時時感覺執政的貪詰,軍閥的專橫,比起西班牙查理第二代,很有幾分相像。我被這種感想驅迫,再拿《呂伯蘭特拉姆》反復的誦讀,覺得它上頭說的話,句句是我心里要說的話?!?/p>
曾樸與雨果有著相似的浪漫氣質和個性。熱心介紹法國浪漫主義作品是曾樸從事文學翻譯活動的一大特色。浪漫主義作家反抗現實追求自由的創作思想滿足了曾樸的精神需要,他們的藝術風格也十分契合曾樸的審美趣味。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感情豐富,想象奇特,追求理想,向往美好未來。他的作品既能大膽揭露批判封建專制和封建教會,又有美好愿望。同樣,曾樸自幼篤好文藝,向往《紅樓夢》、《西廂記》、《太平廣記》等作品中的浪漫式幻想。16歲就敢于追求自由愛情,反抗封建宗法禮教。這種浪漫性情使曾樸逐漸養成了浪漫主義文學精神。對于雨果這樣一位志趣相投、個性氣質相契的浪漫主義大師的作品,曾樸青睞有加。1927—1930年,歐洲文藝界隆重紀念法國浪漫主義誕生100周年,中國文藝界也積極響應,曾樸成為中國譯介雨果的主要代表。1930年7月他在《真美善》六卷三號上設立法國浪漫主義百年專號,刊登雨果的肖像,發表雨果作品的譯文。此外,他還制定了宏偉的翻譯計劃,打算由戲劇入手,開始全面系統地譯介雨果作品,為雨果作品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曾樸譯介雨果,為中國讀者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養分,也為自己找到了一位良師益友。他的文藝思想、價值取向、審美偏好等都深受雨果的影響。曾樸與雨果對文學真實性的認識十分明確。他們既重視文學的生活真實,又強調藝術真實高于生活真實,主張二者的有機統一。曾樸與雨果一致認為文學藝術的“善”具有社會功利性。他們強調文學作品只有暴露黑暗、批判現實,喚醒民眾起來反抗封建專制,為建立資產階級理想的民主共和國而努力奮斗,才能達到“求善”的目的。為了實現“善”的社會功利性,曾樸與雨果都強調文學的啟蒙教育功能,擔負改造社會的責任。曾樸與雨果有著相似的浪漫氣質和離經叛道的精神,提出自己鮮明的美學思想,創造出新穎的“美”的形式。1903年曾樸翻譯《九三年》時,十分推崇雨果的民主思想和反封建精神。他把雨果的這種批判精神直接化于筆端,冒著滿門抄斬的危險創作了具有強烈批判諷刺意義的長篇歷史小說《孽?;ā贰T谛≌f中,他直接揭露晚清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與罪惡,把批判矛頭直指慈禧太后、王公大臣和昏官污吏,大膽譴責清代帝王“暴也暴到呂政、奧古士都、成吉思汗、路易十四的地位;昏也昏到隋煬帝、李后主、查理士、路易十六的地位”,提出了“撲了專制政府,組織我黃炎子孫民族共和的政府”的革命主張。直到晚年,曾樸的批判精神還是不減當年。他打算以自己的人生經歷為線索創作《魯男子》,揭露封建宗法禮教對青年男女自由愛情的無情摧殘,譴責封建倫理道德壓抑人性、毀滅人生幸福的血淚現實。曾樸受雨果作品的影響,在創作《孽海花》之初,就公開聲明它是一本歷史小說,他揉和了雨果歷史小說的創作思想,擺脫中國傳統歷史小說演義正史的模式,并不直接描寫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而是“避去正面”,借世俗化的“有趣的瑣聞逸事”“來烘托出大事的背景”。他將虛構的人物事件置于真實的歷史環境中,以宏大的史詩規模布局全篇,把清代同治、光緒兩朝發生的各項大事全都羅列在這部小說之內,突出歷史的全景畫面,展現一種由世俗風情和人的道德生活構成的“風俗史”。晚年的曾樸也仿效雨果,“從人生的廣闊生活的特定角度”去反映“如實捕捉到的”自晚清到抗日戰爭時期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他強調把“自己親身經歷的,親眼看見的,多至七、八十年,少或三、四十年,社會的變遷,政治的進退,人文的蛻化,合攏了照直寫出來,便是一時代的現象?!睆倪@里可以看出,曾樸對雨果作品宏大結構的借鑒為中國歷史小說開辟了一個新時代。他“不是把史學家文字的記載復活為實際的歷史,而是為沒有定型的中國近代史創造一種藝術的表述,把歷史家還沒有來得及記載的實際存在的歷史變成小說”。
從總體上看,曾樸的創作基本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技法技巧;但他懂得揚長避短、善于吸收外國文學的藝術精華,而使自己的作品與眾不同。雨果感情豐富,想象奇特,追求理想,向往美好未來;他在創作上強調豐富有力、奔放自然的風格和強烈絢爛的色彩,主張以神奇、曲折、夸張、想象的表現手段寫出像原始森林一樣具有自然美的作品,創作了大量具有浪漫色彩的詩歌、戲劇和小說,成為法國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曾樸與雨果志趣相投、個性氣質相契,有著相似的浪漫情懷,雨果的藝術風格契合了曾樸的精神需要和審美趣味。
因此曾樸大量譯介雨果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以之作為表達曾樸自己的浪漫性情和浪漫主義文學精神的一種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學院中文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