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儉是農業銀行江蘇省南京市城南支行的一名職員。9年前,她在給老區捐贈的一件小棉襖里放進了一張紙條,承諾她可以資助穿上這件衣服的孩子讀書上學。而恰恰是這個多少有些浪漫色彩的舉動,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一直點燃著生活在西部貧困地區的女孩王翠的希望之火。
9年后的一天,李思儉突然接到了王翠寫來的一封遲到的求助信。原來剛剛考上大學的王翠面臨極其艱難的困境,徘徊在大學校門外。而此時的李思儉盡管家境并不寬裕,但她還是毫不猶豫地再施援助之手,向王翠兌現了9年前的承諾。這個真切感人的現代版“飄流瓶”傳奇一經傳出,更多的愛心匯成暖流涌向了王翠……
一張紙條串起不解之緣
2005年8月22日上午,正在上班的農業銀行江蘇省南京市城南支行信貸科副科長李思儉接到傳達室打來的電話,說有一封從陜西省鎮安縣寄來的掛號信,需要她簽收。
“陜西來的信?”李思儉疑惑了,那里沒有一個親友呀,是什么人來的信?她趕緊過去拿了那封掛號信,打開一看,一行行娟秀的字體映入她的眼簾:“李阿姨,您還記得9年前你在捐出去的一件小棉襖里放了一張紙條嗎?我就是穿那件棉襖的小孩。當時,我家里的生活還能勉強過得去,所以沒有聯系您。可這幾年,我們家發生了很大的變故。我弟弟得了腦溢血,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父母為此借了很多外債,但最終仍沒能救回他的命。后來,我父親學著做生意,又虧了……現在,我考上了大學,父母天天四處借錢,但是沒有人愿意借給我們。看到他們每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的樣子,我就想放棄,可是我不甘心啊。阿姨,您知道嗎,對于我們山溝溝里的孩子來說,上大學是惟一的出路啊……”
看著看著,李思儉的眼角濕潤了……
李思儉1959年10月出生在古城南京。10歲那年,她隨父母下放到淮陰縣農村,在那里上了小學和中學,還在那里插隊4年,直到1979年才和父母一起回到南京。這段經歷,讓李思儉對農村生活、對貧窮有了切身的感受。
回城后,李思儉被分配到信用社工作。1983年初,她和插隊時認識,又一起返城的南京青年楊俊成了家,第二年9月有了一個寶貝兒子,一家人過著平靜而溫馨的日子。
1996年9月的一天晚上,已經是南京農行中華門分理處主任的李思儉回到家里,翻箱倒柜地把兒子幾件不常穿但又較新的棉衣找了出來,準備參加全市農行系統組織的為貧困老區學齡兒童捐冬衣活動。整理好衣服后,細心的李思儉突然想,捐衣服只能解決一時的保暖問題,如果老區的孩子連一件棉衣都買不起,那他哪里有錢上學接受教育呢?比起這些棉衣,他們肯定更需要錢。
這樣一想,她拿起一張紙寫道:“孩子,當你穿上這件棉衣的時候,我們就相識了。你多大了,叫什么名字?我想,你還在上學吧。如果你上學遇到了困難,請與我聯系,我可以幫助你!”接著,她寫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單位地址。然后,李思儉小心翼翼地把這張紙條放在兒子一件小棉襖的衣袋里。
第二天上班后,李思儉把棉衣送上了單位那輛裝滿救濟物資的貨車。那段時間,李思儉幾乎每天都往單位的收發室打電話,詢問有沒有她的來信。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李思儉沒有等來回音。李思儉想,也許穿上那件棉衣的孩子粗心,沒有留意到衣袋里的小紙條,紙條被家人洗衣服時洗碎了。這之后,李思儉因工作需要在銀行系統內部接連調整了6個單位,而當年小紙條上留下的“長樂路10號”這個地址,如今已變成了商店,一切似乎都注定那張小紙條不會再有什么奇跡發生。
9年過去了,李思儉一家的生活狀況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幾年前,丈夫楊俊從江南光學儀器廠下崗,每個月只能拿到200多元的生活補貼。兒子正在讀大二,家里還有年逾八旬的老父老母需要贍養,生活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李思儉一個人身上。
如今,這封遲到了9年的信輾轉到了李思儉手中,她的心情再也平靜不下來了。
珍藏9年,那是女孩心中的靠山
寫這封求助信的女孩叫王翠,家住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米糧鎮豐河村。鎮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地處秦嶺深處的豐河村更是全縣最貧窮的村子。
王翠家住的是土坯房。父母兩個勞動力,耕種6畝山地,卻要養著4個子女和一個80多歲的老人,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1996年10月,陜南的天氣已漸漸變冷,村委會按時把各地捐贈的棉衣發放到各家各戶。11歲的王翠領回了一件灰色格子的小棉襖。此時,王翠正上小學四年級,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還有一個妹妹兩個弟弟。她把棉襖拿回家后,一家人圍著這件八成新的小棉襖摸來摸去,都很高興。
正當一家人興高采烈地說著話時,王翠突然從小棉襖的口袋里掏出一張紙條,她興奮地叫道:“棉襖口袋里還有一張紙條呢!”展讀紙條,李思儉的留言讓一家人都非常感動。
父親王保山對王翠姐弟說:“李阿姨的一片好心你們要記住,咱們家現在雖然很困難,但咬咬牙還能過得去,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去麻煩人家。”
爸爸的好強和自尊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王翠,她懂事地點點頭,把字條細心地折疊好,夾在一本書里,珍藏在家里惟一的箱子底下。
從此,王翠學習愈加用功。她時常想起,在遙遠的南京,有一位未曾謀面的李阿姨在默默地關心著自己;自己的身后,有一座堅實的靠山!
兩年后,王翠升入初中,弟弟妹妹也都在小學讀書,家里的開支越來越大,生活更加艱難。王翠上初二那年,她的小弟弟突然患了腦溢血,需要開顱治療。但王翠家實在拿不出錢來給他做手術,只好進行保守治療。從此,小弟弟就留下了病根,連續幾年,每年都要犯幾次病,一天都離不開藥。為了給弟弟治病,家里經常揭不開鍋。王翠的母親就對王翠說:“女孩子家識幾個字就行了,村里的姑娘都是這樣,你也別去上學了。”
王翠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她不甘心就此放棄,所以堅決不同意輟學。她從箱底拿出李思儉寫的那張紙條,對母親說:“如果你不支持我上學,我就寫信告訴李阿姨,她會資助我的。”但父親王保山又一次制止了她:“爸有一雙手,無論多大的困難,我都會供你上學,千萬不要去麻煩那位李阿姨,咱們這點困難能克服。”
2002年7月,王翠考入了省重點中學——鎮安縣中,由于住校,入學時需要交1000多元錢的費用。王翠的父母借遍了村里的親戚朋友,才湊夠了這筆錢。然而,剛把王翠送進學校,小弟弟的病情又加重了,父母只好又四處借錢,把他送到縣醫院治療。院方從西安請來了名醫為小弟弟做了開顱手術,最終也沒能挽救他的生命。他們家卻因此背上了數萬元的債務。
看到家里的狀況,懂事的王翠含著淚向父親提出,自己不念書了,回來幫助父母掙錢。父親沒有同意。為了緩解家里的困境,王保山變賣了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和村里的一位朋友合伙做生意,但由于經驗不足,最后不但血本無歸,反而又添了3萬元新債。這么一折騰,王家的生活可謂雪上加霜。這時,王翠幾次想提筆給李思儉寫信,又都被父親制止了,他說:“人活一口氣,如果自己能夠戰勝困難,就不要伸手向別人討要!”
上高中的三年里,每個雙休日王翠都要到商店做售貨員,到了寒暑假,她就留在縣城的飯店里打工,每天從早上8點干到晚上10點,一個月也只能掙150元。
王翠在半工半讀的狀態下完成了高中學業,2005年高考,王翠以587分的成績考入了東北農業大學行政管理系。王翠是村里有史以來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女孩子,村里人都很羨慕她,父母也高興地合不攏嘴。但興奮過后,一家人又為王翠開學所需的6000多元錢學費發起愁來。當年王翠讀高中和給她小弟弟治病,父母已經借遍了村里每一戶人家,后來王保山做生意又欠下那么多債,在這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里,哪里還能再借到錢呢?
眼看著就要臨近開學,王翠的父親每天蹲在地上抽悶煙,愁苦異常,這個倔強自尊的漢子實在想不出法子為女兒籌錢了。
王翠想到了放棄,但又不甘心,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沖出大山、改變命運的決心在她的心底呼喚著。王翠又一次從箱底翻出了李思儉的那張紙條。王保山沉默了半晌,才開口對女兒說:“都過去9年了,李阿姨不知還記不記得這張紙條?再說她的工作單位和地址不知有沒有變化?”而王翠的母親也覺得,這么長時間沒有和好心人聯系,有事的時候卻求到了人家,實在有些“不合常理”。
但別無他法。為了讓女兒能圓大學夢,王保山夫婦同意她向遠方的李阿姨求助。2005年8月16日,王翠流著淚給李思儉寫了一封求助信,并留下了村里惟一的一部電話的號碼。
9年后兌現的承諾情深意長
由于李思儉調動了工作,王翠的信轉投了3次,這才送到李思儉的手里。
讀過信后,李思儉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一張小紙條能夠珍藏9年,而且家里遇到那么大的困難都沒有伸手求助,這是怎樣的一種堅強和執著啊!這樣的孩子是多么的難得!想想自己的兒子,現在正在大學里讀書,設計著自己美好的未來。而這個叫王翠的女孩,卻因為貧窮,徘徊在大學校門外,如果失去這次上大學的機會,她也許就永遠走不出那個窮山溝了。
回到家后,李思儉把信交給丈夫楊俊,兩人讀了一遍又一遍。楊俊也感慨不已:“這個孩子能把一張紙條珍藏9年,這是對社會的信賴,對愛的希望,我們不能讓一個將要踏進社會的孩子失望啊!”于是,兩口子商量,盡管現在家里的負擔較重,但9年前的承諾一定要兌現,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本分!接著,李思儉又打電話給正在東南大學建筑系讀書的兒子,征求他的意見。兒子聽說后,也表示支持,他說:“媽媽,我明年就不住學校公寓了,省下錢資助那個可憐的妹妹!”
畢竟9年過去了,為了進一步確認王翠的身份,第二天,李思儉登錄了東北農業大學的網站。在新生錄取名單中,李思儉看到了王翠的名字,經過核實,與王翠來信介紹的情況完全吻合。幾天后,恰好單位發下來2000元錢,這是李思儉在二季度機關員工營銷活動中榮獲全行第一名的全部獎金。本來,夫妻倆打算再添些錢給兒子買臺電腦的,但李思儉把這筆錢全都匯給了王翠。
正當王翠一家人幾乎快絕望的時候,李思儉的電話打到了村委會。電話中,李思儉告訴王翠,自己先匯了2000元錢,剩下的學費她還會幫忙想辦法,讓王翠和家人放心。王翠在電話那頭感動得哽咽起來:“謝謝你,李阿姨,你是一個好人,我和全家永遠不會忘記你的……”
2005年8月31日,王翠告別親人,坐了48個小時的火車硬座,來到了位于哈爾濱的東北農業大學,開始了她的大學生涯。李思儉一家商定,對王翠的資助要細水長流,在她大學期間,每年都要力所能及地給她幫助。
由于李思儉是在單位拆閱王翠來信的,所以一張小紙條的傳奇故事很快在單位中傳開了。南京市農行的領導獲悉后,立即決定:不能讓李思儉一個人承擔這么大的經濟壓力,要發動工會,組織機關干部募捐,幫助王翠完成4年大學學業。給王翠募捐的倡議發出后,短短兩天,農行職工的捐款額就達1萬余元。
9月13日,南京市農行的領導帶著李思儉來到哈爾濱。他們和東北農業大學簽訂了一份資助王翠4年大學學費的協議。該協議規定,東北農業大學每年年末向南京市農行通報王翠一年來的學習情況,由南京市農行向該校匯去王翠下一年的學費。在東北農大的校園里,李思儉和王翠第一次見面了。在兩人相見的那個瞬間,熱淚模糊了她們的視線,她們相擁而泣……
王翠在當天的日記里記錄了這令她終身難忘的一幕:“當我和李阿姨揮淚擁抱時,我激動的心情無法形容。阿姨給我帶來了羽絨服和若干衣服,她說我就是她從天上掉下來的女兒。我當時就像沐浴在七彩陽光里,高興得像自由的小鳥,真想對著藍天高歌一曲,和著白云舞蹈一段……在幸運的光環中,我開始了美麗的大學生活,我會更加自信、勇敢地走下去,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在李思儉看來,比經濟上的資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從哈爾濱回來后,她在電話和書信中多次叮囑王翠,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她寫道:“自從見到你,我更堅信你是一個有出息的孩子,希望你能珍惜人生中這寶貴的4年光陰,不單要完成學業,同時也要做好人生的歷練和儲備……我們雖然相見才1個月,但我們已相識9年!這是多么難得的緣分啊!回到南京,每天看天氣預報,總要留意哈爾濱的情況,心里總有一份牽掛……孩子,我這一生以誠待人不是對你一個人,所以不需要你任何回報!只愿你能好好學習,將來好好工作,愉快地生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平靜泰然。”李思儉在信中的落款是“南京媽媽”,關懷中流露出深深的母愛。
在開學后的第一次班會上,王翠也把心中的感動講了出來,同班21名同學都被李思儉無私的愛心打動。大家決定每個人都寫一封信,表達對李思儉的感激之情。
雖然王翠的幸運故事已經傳遍了校園,但她的生活依舊節儉樸素:一天三四塊錢的伙食費,一個月一共不到200塊錢的生活費,肉食依舊是她稀有的大餐。聽說學校有一個綠色志愿者協會,通過組織支教活動幫助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王翠馬上就報名參加了,并且成為一名干事。同時,她還是校團委勤工助學部的干事,通過她的工作幫助貧困生排除心中自卑的陰影。
2005年12月8日,江蘇省慈善總會舉辦了一場大型的“愛心無限”文藝晚會。當天,王翠受晚會邀請,從哈爾濱趕到南京。她帶著班里21名同學的感動——21封信,來到晚會現場,鄭重地把這21封信交到李思儉的手里。李思儉沒有當場拆開那些信,她在心里做好了打算,準備每個月選一個好日子,拆開一封信,然后再給王翠及其同學回一封信……
(責編/俞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