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由《藝術聯盟》雜志社主辦,北京愛藝思特文化發展中心和北京超穎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承辦,”2006翰墨重陽寫金秋中國畫名家京都論談”活動在北京燕京賓館如期舉辦。參加本次論談活動的有:張道興、何水法、李寶峰、韓敬偉、鄒立穎、劉罡、石峰,王慶偉、王超等來自全國各地的23位美術家、美術理論家和新聞媒體代表應邀參加了會議。



12日上午,參加論談的美術家舉辦了題為“翰墨重陽寫金秋”的大型筆會。當日下午,《藝術聯盟》雜志社按計劃舉行了“文化選擇與中國書畫”為主題的研討會。
海軍文藝創作室畫家鄒立穎先生圍繞中國傳統筆墨與創新的問題首先發言,他說:古代先賢對筆墨有著充分的論述,這些論述不外乎兩類。一類是能感覺到的視覺形式和技術規范,一類是形而上的理性闡釋,這兩類互相聯系,互相印證,構成了筆墨本體論內容,成為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如克萊夫·貝爾說的“有意味的形式”。創新是藝術的生命,沒有創新的藝術之花必然會凋謝和枯萎。創新又離不開傳統,應以傳統為前提,創新是藝術家的惟一出路。
中國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張道興先生回憶起自己下基層體驗生活的經歷,他一直重視生活與創作相互關聯的重要性,他認為“下生活”是個常下常新的有意義的活動,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智能訓練,它會強迫你動腦筋,長記性,不時激動一下感嘆一下,思考一下,二是技能訓練,它會調動畫家動手寫生,并積累大量創作素材,二是體能訓練乃至毅力訓練……


著名花鳥畫家何水法先生作畫長于用水用墨,他借助潑水起到籠罩畫面的作用,使畫面氣韻靈活,并長于用色,他喜歡用亮麗的顏色,敷染、點染、烘托、潑彩等方法綜合運用,他作畫時充分把握水與墨、墨與色的關系,畫面墨色交融,并相輝映,所以他的作品墨色交相輝映,渾然蒼茫,明麗鮮艷而不浮華,沉穩厚重而不淤滯。
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主任韓敬偉先生則談起自己在繪畫材料方面曾做出嘗試,他具有較堅實的造型能力,曾用心研究過畢加索、馬蒂斯等西方繪畫的藝術語言,但最終回歸本土文化,延著中國畫自身的規律深入探索,他說,對繪畫材料的嘗試性使用,對于畫面的視覺效果,應該說是比較直觀的,但傳統筆墨的藝術深度,并不會因為是否采用新材料而更加深刻,藝術深度或者說是內涵是超越于材料形式之外的,因此,他的主要精力還是在于把握水墨藝術本身的規律。


濟南畫院院長助理劉罡先生為人隨和而活躍,他結合自己的藝術經歷談起了深入傳統汲取營養和突破傳統達到創新這一歷久彌新的話題,他認為對于藝術家來講,創新是隨時的,深入傳統也是隨時的,有時經常拿出傳統經典作品臨摹臨摹,無意之間,會有新的想法,有時創作和臨摹交替出現。自己并沒有刻意地為了創新而創新。
中國美術創作院美術館副館長石峰先生則談到人品、藝品的微妙關系,一個畫家的人品和藝品,表面看上去似乎沒有直接關系,但一個藝術家的性格氣質及學識修養畢竟要直接影響到生活的每個方方面面,或豪放或婉約,或憂郁或堅韌,這些性格特質往往通過筆墨形式透射出來。

整個研討會在熱烈的討論中接近尾聲。最后,《藝術聯盟》雜志社主編王思穎先生進行了總結發言,他說:首先代表雜志社真誠、熱情地歡迎在座的各位藝術家,大家就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所進行的認真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對促進中國畫發展和提高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