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大多數業主所采用的“認質認價”正日漸凸顯出弊端,而“包死”的生存條件又略顯苛刻,哪種方式才是未來的方向?
6月27日上午九點,在位于西安市朝陽門門洞中的招投標辦公室第三會議室里,西安交大一村34號高層住宅及地下車庫開標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這是一場被所有投標單位公認為公平公正的開標會,因為按西安交大基建處編制的招標文件要求,將圍串標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而該招標文件最大的一個特點,也是被部分投標單位高度認可的,就是其工程量清單的報價部分一改多數業主主要采用的“暫定價”,將工程建設材料的報價在最大范圍內限定為“包死”的形式。
該校基建處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采用“包死”的形式主要是為了避免在招標后工程建設過程中再進行大量的認質認價工作,以及極易在此過程中滋生出的腐敗現象,此外還將價格波動的風險和工程材料招標抉擇權交給了乙方,極大地提高了乙方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西安交大所采取的這種材料報價的模式很先進,應該在我國建筑招投標市場上得到普遍推廣。”參加投標的陜西省某民營建筑公司的項目經理對《建造師》說。
不過也有人對此模式并不認可。陜西華春工程造價咨詢公司總經理王勇認為,“包死”無論對于承包商還是業主,都沒有目前被廣為采用的需要認質認價的“暫定價”合理。因為對于承包商來說,目前我國建材價格波動較大,所以隨之而來的價格風險難以把控。而對于業主而言,目前在國內實行“包死”,很容易導致“包而不死”的情況,當價格波動超過乙方的承受能力時,經常出現與甲方扯皮的現象,進而導致乙方“以次充好”,最終影響工程質量。
然而目前國內建筑市場上普遍采用的“認質認價”模式確實已暴露出其諸多問題所在:極易滋生甲方的貪污腐敗、效率低下、材料款的拖欠和工期的延遲等等。
究竟哪種模式才是未來招投標市場上對甲乙雙方都有利且最合理的模式?
“認質認價”下的“畸形”合同
目前國內工程招投標過程中,業主在標書中對工程材料報價大多采用的是“暫定價”模式,即按現行市場價初步擬定工程材料價格,之后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再由業主主持、承包商參與,進行各類工程材料的分項招標,也就是對工程材料進行“認質認價”。
業主在對建筑材料分項招標時,先對投標單位的建材樣品進行質檢評估和封存,然后投標單位各自報價,根據產品的質量和價格進行評標。評標結束后,中標單位要按樣品質量水平,在工程建設的全過程都提供相同質量的產品,如發現供貨時出現質量問題和爭議,則將以開標時現場封存的樣品為標準進行質量比照。
由業主主持參與的“認質認價”,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材料設備和工程的質量。與此同時,材料的價格也很透明,現場招投標之后,甲乙雙方、監理方和供貨商都對材料的價格達成了一致,所以最大程度上杜絕了乙方和供貨商對材料價格的串通,有效控制了材料成本。
基于以上優點,“暫定價”和“認質認價”模式一直被業主廣為采用。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和社會性建筑的項目業主的預算部,以及全國許多高校的基建處,都專門設有“認質認價小組”,或者在他們的《工程材料及設備采購管理辦法》中將“認質認價”條分縷析,擬定出詳細“規范”寫進《管理辦法》中。
然而就像是整個行業的潛規則一樣,每個人都明白,“認質認價”過程中所簽訂的材料供應合同其實是個“畸形兒”。
一般來說,工程總承包的招投標結束之后,承包商應該對材料設備具有采購權,因為在材料供應合同中,承包商才是真正的“甲方”。然而目前國內“認質認價”的過程中,項目業主具有絕對主動權,質量和價格全由業主拍板,雖然在名義上,承包商與業主一同參與“認質認價”的全過程,但承包商幾乎像傀儡,并沒有多少話語權。供應商也很清楚決策權的所在,所以一旦業主拍板了材料的價格,供應商一般不會再有異議。
而所謂“畸形”,就是在這樣一種承包商沒有任何發言權的情況下,被業主“包辦婚姻”,與供貨商簽訂合同,在施工過程中由承包商支付材料貨款。
“在我國目前的建筑市場上,業主確實比較強權,”陜西師范大學基建處處長戴維忠對《建造師》說,“因為現在是買方市場,而建筑市場中承包商的信用等級參差不齊,決定了我們不得不對他們實行這種‘包辦婚姻’”。
作為“弱勢群體”,雖然承包商不得不接受這種現狀,但“包辦婚煙”也必然會導致在材料供應過程中出現大量的矛盾和問題。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建筑市場發展初期,承包商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就集中在建筑材料和設備的采購上,承包商通過吃回扣或者按比例提成的方式獲取利潤。“其實這也是合理的,”某民營承包商項目經理說,“對于這些半成品建筑材料,承包商要對其進行施工前的看護和施工后較長時間內的維修,所以適當從材料費中獲取利潤對乙方來說也是理所當然。”況且目前中國的材料供應商大多沒有“做百年老店”的宗旨,很多情況下,一個品牌的材料賣兩三年后就不見了蹤影,給乙方在日后維修過程中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和損失。所以這部分風險,承包商就期望在材料采購時涵蓋進來。
然而事實是,因為材料招投標過程中價格的高透明性,使得越來越少的承包商能在“認質認價”的過程中得到他們認為應該獲得的利潤。更糟糕的是,目前我國建筑市場墊資現象嚴重,極少有甲方能按國家法律規定在項目啟動時支付乙方一定比例的工程預付款,所以絕大多數承包商不得不從自家老本里拿出資金用于初期的設備和材料采購。如果承包商同時在建的項目較多,資金鏈勢必緊張,就會出現材料款拖欠,從而導致供貨中斷、影響工期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供貨商會向業主“告狀”,業主對承包商“施加壓力”,扯皮現象也隨之產生。
“認質認價”滋生出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業主的貪污腐敗。由于目前公共工程的業主多為“假業主”或“代業主”,而他們對于材料的質量和價格具有抉擇權,一些人就會趁機收受回扣中飽私囊。與此同時,由于中國特殊的社會環境,很多手握大權的業主也不得不面臨諸多“人情”和“關系”壓力,在設備材料的招投標過程中不得不在各種壓力下“周旋”,勢必降低工作效率,導致合同拖期,最終影響到材料供應而拖延工期。
“最多時我們一天開七八個標,”戴維忠無奈地告訴記者,“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在招標,每天都要面對那些‘關系戶’,哪個也得罪不得”。
“包而不死”
相對于“暫定價”和“認質認價”,“包死”是工程設備材料采購和定價的另外一種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所謂“包死”,就是在工程總承包招投標時,讓投標單位自行對材料設備進行報價,一旦中標簽訂承包合同,甲方將按照乙方標書上對材料設備的報價進行工程款支付,而乙方則自主單獨對材料和設備招標,招標的價格結果對甲方支付工程款不構成影響,溢價的風險乙方自己承擔,低于報價部分則歸為乙方的利潤收入。這樣一來,設備材料的價格波動風險也全部由乙方承擔。
在“包死”模式下,雖然承包商對材料具有采購權,但業主對材料質量亦有控制。一般業主對標書中明確表示“包死”的項目,都會限定其規格和三個左右的備選品牌,這些限定很大程度上圈定了乙方采購材料和設備時應該滿足的產品質量檔次。
“包死”不僅大大減少了業主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繁瑣的材料小招標的任務量,將“代業主”或“假業主”的貪污腐敗機會降到了最低,還大大提高了承包商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避免了因材料供應斷檔所出現的延誤工期現象。
“然而在目前我國市場經濟尚不成熟的階段,國家需要通過宏觀調控來控制經濟發展速度,反映到建筑市場上,就是大宗建材價格的漲跌劇烈,”國家大劇院預算部部長趙寶山告訴《建造師》,“在這種背景下,‘包死’模式極易出現‘包而不死’的狀況。”

所謂“包而不死”,指甲方雖然在合同中約定對材料設備的采購采取乙方“包死”的模式,但由于大宗建材,比如鋼筋和銅材價格漲幅過大,超過了承包商的承擔能力,承包商就會“不作為”或者與甲方扯皮。
據戴維忠介紹,2003年年初,江都建設工程公司在承包陜西師大的一個項目時,鋼材的價格是每噸2500至2600元。而到2003年底,鋼材價格就上漲了一千多元,大大超越了承包商所能承擔的風險范圍。而近年內銅價的漲幅也異常迅猛,最低時每噸3萬元,最高時則漲至7萬元。這些主要建筑材料的價格波動給承包商帶來了巨大風險,從而很容易導致“包死”失效。所以盡管“包死”模式下對材料的自主采購權使其對于承包商來說極具誘惑力,但當下多數承包商則對其“望而生畏”。
與此同時,目前我國建筑市場信用體系的不健全使得大多業主對承包商不放心。而事實是,某些承包商借助對材料設備的自主采購權以次充好、弄虛作假的現象也并不鮮見,所以業主也對“包死”的模式多有不放心。此外,如果采用“包死”模式,業主就要對建材設備市場的行情非常熟悉,對各產品的質量檔次有充分調研,盡管工程進行過程中的小招標工作量得以減輕,但制作標書時卻要花費巨大精力對市場情況進行摸底,所以不成熟的業主大多沒有這個能力。
“若采用‘包死’的模式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趙寶山對記者說,“首先建材的市場價格比較平穩且合理,其次工程的建設工期短,再次甲方支付乙方工程款要及時。”而前兩個條件則都是基于降低“包死”的價格風險。
在趙寶山看來,“包死”是未來建筑市場發展的一個方向,就像工程的“先包后干”一樣,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競爭,憑“包死”的報價進行競爭,在競爭中規避風險,獲取利潤。
然而如何處理“包而不死”的尷尬現狀?
認質認價+包死
西安交大一村34號高層住宅及地下車庫項目的招標辦法之所以被廣大投標單位認可,就在于它回避了“包死”模式中承包商不能承擔大宗建材價格巨大波動的風險,規定鋼材等主體結構工程中的主要材料采取“暫定價”模式,而其他大部分裝飾裝修材料和其他價格波動幅度不大的材料設備采取“包死”的形式。
這樣簡化了業主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大量小招標工作,避免了代業主的腐敗產生,保證了影響主體結構安全的建材的質量,并且促使建筑市場中的材料設備采購環節最大限度的市場化、競爭化,有利于提高乙方對建材價格波動的掌控力,杜絕了“包而不死”現象的產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認質認價”和“包死”的優點,規避了二者的不足。
然而這畢竟還是理想中的結果,若要真正達到上述目的,建筑市場的信用等級制度必須得到完善,對乙方的“以次充好”和甲方的“拒付預付款和拖欠工程款”起到重要的約束作用。
目前,我國建筑市場上甲乙兩個市場主體的不平等地位已是不爭的事實,墊資、“包辦婚姻”式的“認質認價”等都是最典型的體現。當甲方越來越“苛刻”的條件使越來越多不具備實力的承包商淘汰出局之后,有人甚至預測,建筑市場的形勢會乾坤大逆轉,就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承包商會居于強勢地位,在市場中可以“挑活兒干”而非現在的“委曲求全到處找活兒干”。
果真會如此嗎?
反饋:zhaoch@cmag.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