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是一門復雜的學問,一直備受大家的關注。筆者在聽課過程中觀察了一些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發現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一、所提問題太復雜
由于課堂提問都是口頭的,所以問題如果太復雜,學生就難以聽清記清,更無法準確回答,這種提問就是無效的。如教《胡同文化》時,有位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讀《胡同文化》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與其他文章比較,它在語言上、構思上、表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呢?”這個問題實際上是由四個問題組成的,學生很難一下子組織好語言來回答。所以教師提問時,每個問題應該集中于一點,使用盡量少的字眼來表述。
二、所提的問題不是一個真問題
如一位教師在教《項鏈》一文時,向學生提問:“瑪蒂爾德丟失項鏈這件事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其實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根本就沒必要去問。又如有位教師在教《我與地壇》時,向學生提問:“文中作者說‘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他為什么有這種想法?”實際上,沒有哪位子女會希望自己的父母不長壽。
所以,教師提問時應該先考慮一下自己的問題是不是一個真問題,不要無疑而問。
三、不明確自己提問的目的
問題是支持教學過程的工具。提問時應當明確自己在教什么內容,是問識記、理解和應用層次的封閉性問題,還是問分析、綜合、評價層次的開放性問題,教師一定要心中有數。漫無目的、信口開河式的課堂提問是教學的大忌。如一位教師在教《牡丹的拒絕》一文時,用多媒體放映牡丹花的圖片,然后指著屏幕問:“這是什么?”
生:花。
師:什么花?
生:牡丹花。
師:花怎么樣?
生:好看。
師: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
很明顯,這里教師提問的目的不明確,其實可以直接問:這些美麗的牡丹花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前面的提問都是無效的,浪費了很多時間。
四、只接受自己期望的答案
教師在課堂上提問時,學生的回答和教師預設的答案有出入,教師往往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回答引導到自己的預設中。如一位教師教《道士塔》一文時,有這樣一段提問:
師:我們學習了《紀念劉和珍君》《故都的秋》,如果按照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對這四篇散文的體例加以描述的話,可以把《紀念劉和珍君》叫敘事散文,那么《故都的秋》叫什么?
生:抒情散文。
生:寫景散文。
生:寫景抒情散文。(眾笑)
師:不要笑,寫景也是為了抒情,這三種說法都是一回事,都沒問題。那么,《道士塔》呢?
生:文化散文。
師:不,不是文化散文。
生:歷史散文。
師:不,不是歷史散文。
生:哲理散文。因為它是寫人生感悟的。
師:但是我覺得它與周國平的哲理散文不一樣,它更多的是從生活的層面感悟的,哲理性不是很強。所以叫抒情散文,好嗎?
雖然教師在前面提到了散文分類的標準,但當學生提到文化散文、歷史散文、哲理散文時,完全可以重新確立分類標準,一味的否定只會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使多數學生不敢發言。不撥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只會使學生的思維陷入混亂。
所以,當學生的答案與教師期望的答案不一致時,教師應當考慮它是完全不對還是部分不對,應當考慮學生產生這個答案的原因。有時候答案可能出乎教師的意料,但對問題的解決可能是有益的,教師應當注意引導。
五、自己提問自己回答
在課堂上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根本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自己回答了。有時候,學生開始回答了,教師卻搶答。比如一位教師教《我與地壇》:
師:大家看看這一段語言怎樣,有沒有華麗的詞藻?
生:沒有。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對母親的深情如果用華麗的語言寫,效果好不好?
師:肯定不好。因為那樣會使感情顯得虛偽、膚淺、矯揉造作,抒情效果適得其反。最真的感情可以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出來,無須畫蛇添足。
姑且不論教師講得是否完全有道理,就他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來說,這節課是很不科學的。久而久之,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就會麻木,教師就只好演獨角戲。
所以,提問后,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時間的把握十分重要。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有效的提問能夠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教師應當檢查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上述問題,如果存在,努力加以改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