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寫的命題形式都是填空。題干的提示往往是“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如何在這樣的導引下,給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突出的語境,以便最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記憶呢?筆者根據對近幾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寫題目的分析,提出下面幾條原則,以就正于方家。
一、考慮篇章的完整性
如果是短的詩歌,須全篇都選;如果是長篇節選,所選擇的默寫材料的意思須完整,意象應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樣不但有利于對詩歌整體的考察,而且可以讓學生根據語境的提示,激發思維,有效答題。
我們先看短小的詩歌全選與半選的效果之別。
(1)山圍故國周遭在,_______。_______,夜深還過女墻來。(劉禹錫《石頭城》;2004年浙江卷;答案: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
(2)_______,隔葉黃鸝空好音。_______,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2005年浙江卷;答案:映階碧草自春色,三顧頻煩天下計。)
雖然第二首所選的四句都是名句,也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意思,但是,對照第一首詩歌,總給人沒頭沒腦的感覺,我們為什么不把《蜀相》的首聯和尾聯都放入試卷?這既不會增加考生的閱讀負擔,又可以讓他們在一個完整的語境中得到充分的提示,培養他們對詩歌的整體把握意識。
命題者碰到一些比較長的詩歌或散文不得不節選,也得顧及所選句子的整體性。它們在內容上應該是完整的,默寫的內容也要注意意象的一致性。請比較:
(3)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_______,_______。(蘇軾《前赤壁賦》;2003年北京卷;答案: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4)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_______,_______,不絕如縷。(蘇軾《前赤壁賦》;2004年廣東卷;答案:如泣如訴,余音裊裊。)
很顯然,北京卷更勝一籌。因為“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是一個整體意象,寫的都是洞簫的“余音”,而廣東卷把默寫的內容割裂成兩塊:一是洞簫的主聲,一是余音,不但在整體性上不如北京卷,而且也增加了學生回憶的障礙。
二、提供有效的提示
即用出現的詩歌或散文的句子,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順著作者的寫作思路和上下文的內容來回憶。最有效的提示應該是首句的總領提示、前句提示和內容暗示。
名篇或者名句的第一個句子是總起句,它的出現,能夠起到啟發思維,領起下文內容的作用,所以,顯示第一句,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回憶。如2005年北京春招題:
(5)空山新雨后,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答案: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
首句“空山新雨后”,是講山居的具體環境,很能夠激發學生順著王維的寫作思路,講具體的時間和季節,具體的山居景物。
很多時候,命題者只是選取篇章中的中間幾句來命題,這時,顯示被默寫句子的前邊句子也能起到啟發思維的作用。如2005年廣東卷:
(6)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_______,_______。(林逋(《山園小梅》;答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前句“占盡風情”提示著下面應該是描寫小園梅花獨特風情的句子,這自然就使學生聯想到耳熟能詳的描繪梅花形象的名句。
更進一步的提示是命題者給出首句的提示之后,再從內容上對默寫的內容作一個暗示。如:
(7)三軍可奪帥也,_______。(《論語》;2004年上海卷;答案:匹夫不可奪志也。)
考生可以根據前后兩句內容的正反對比的提示,較容易地把后句背出來。
又如:
(8)故曰:_______,_______;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孫子兵法·謀攻》;2004年重慶卷;答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這個題目中,考生可以根據后面所闡述的“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得出前文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然后再根據后文先“彼”后“己”的順序,調整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可見,內容上的提示可以更好地啟發學生。
相反地,因為沒有首句的導引,學生本來背熟的句子沒有得到有效提示,學生容易緊張,導致思維停滯而答不出題來。如:
(9)_______,凝絕不通聲暫歇。_______,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2005年江蘇卷;答案:冰泉冷澀弦凝絕,別有幽愁暗恨生。)
(10)_______,偃仰嘯歌,冥然兀坐,_______。(歸有光《項脊軒志》;2005年上海春招卷;答案:借書滿架,萬籟有聲。)
兩個句子中,既沒有總領性的提示,又沒有后句的有效提示,極有可能導致思維的停滯。
三、考慮考生思維和默寫材料的有序性
一般說來,思維的流動總是由前到后。所以根據前句填后句的命題樣式,既符合作者創作思維的先后順序,也符合學生背誦答題的思維習慣,有利于學生根據內容和情感流動趨向作一定的推理,從而激活記憶。相反,根據后句填前句的命題樣式卻會抑制學生思維,這種“倒背”的命題方式對思維而言是一種戕害,無論是背誦還是考試,都是不足取的,而在我們的考試中,根據后句填前句的樣式恰恰出現得很頻繁。例如:
(11)_______,_______。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2005年福建卷;答案: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
(12)_______,一夜飛度鏡湖月。(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2005年江西卷;答案:我欲因之夢吳越。)
(13)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義,_______。(《孟子·梁惠王上》;2004年重慶卷;答案:謹庠序之教,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例(13)這種“前不見句子,后不見句子”的命題方式,把提供的信息變成了一座“孤島”,極不利于學生答題。
綜上三條,我們可以確定默寫名句名篇的命題原則:內容完整、有效提示、默寫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