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計:察言觀色讀孔子。
設計思路:《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來源于孔子的日常生活,如能把其中生活情景還原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看到一個鮮活的孔子形象,那么他們對這篇文章的感受可能會更真切具體,學習的收獲可能會更多。
表述框架:
孔子是一個______的人,這可以從______看出。依照文本內容,對孔子的神態舉止做出合理的想象。
示例:孔子是一個非常耿直的人。這可以從他指責冉有的話中看出。“求!”一個獨詞句,帶著強烈的責備口吻,這時我們能感受到孔子那灼灼的目光投向了冉有;“無乃爾是過與?”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特別是在“爾”字上加重了語氣,心中的憤怒溢于言表;“何以伐為?”伴隨著這句擲地有聲的指責,他手里的《春秋》被猛然棄在桌上,他責問的目光緊緊盯住冉有的雙眼。
生:孔子是一個講忠義的人。從他對“有事于顓臾”這件事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他站起身,注視著冉有,仿佛已經把他看透了,他冷冷地說:“無乃爾是過與?”沉默片刻,也許是在回憶著什么:“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突然他提高了語調:“何以伐為?”
師:她不僅把握了這段話的主旨,還揣摩了孔子的形態、神色、語調。原來我們許多同學讀書時總是語速過快,沒有味道,原因是沒有在這些文字上駐足欣賞,請這位同學根據自己的揣摩理解給大家示范一下。
(該生讀得抑揚頓挫,有滋有味,贏得了一片掌聲。)
生:孔子是一個堅持原則的人。這從他對弟子的要求可以看出。孔子聽了冉有的推過之辭后,輕輕嘆了口氣,慢慢地捋著花白的胡須,踱著步子,一字一頓地說:“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然后深深地看了愛徒一眼,那目光含著責備與愛憐。
生:孔子是一個恪盡職守的人。這從“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可以看出。孔子非常生氣,用手敲著桌子,狠狠地瞪著不負責任的冉有:“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冉有俯首唯唯。
生:孔子是一個嚴厲的人。從他批評冉有的話可以看出。他聽了冉有的話,心中十分擔憂。他的眼神中透出深深的憂慮:“求!”他語重心長地說:“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他的目光變得嚴肅,步履變得緩慢,像是在壓抑心中的怒火,然后他突然回轉頭盯著冉求說:“是誰之過與?”
……
生:孔子是一個極有責任感的人。這從第二段中他對冉有的批評教育可以看出。當他聽冉有說“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時,他心里想,這兩個弟子不敢承擔責任,這是做人、做臣都不允許的,我得讓他們認識清楚。于是他拍了拍冉有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然后,他又加重了語氣,說:“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最后一句深沉有力,動情之處,他的手連續揮動了兩下。
師:同學們的發言都非常精彩,同樣一段文字,有的同學看到了孔子的性格,有的同學看到了孔子的思想,有的同學看到了孔子的處世方法,甚至孔子的心理,同學們對孔子的神情、口吻的想象稍有不同,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吧,但綜合起來,孔子這個人物的主體性格應該是堅持原則,負有責任感。
生:孔子是一個耿直的人。這從他揭穿冉有的謊言可以看出。孔子背過身去,忽然猛一回頭聲色俱厲地說:“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他兩眼緊盯著冉有。
生:孔子是仁愛的。這從他的治國策略可以看出。孔子兩手背在身后,在房間里慢慢踱著步,帶著向往的語調說:“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他仰面朝天,想象著在他的“仁”的思想影響下人們安居樂業的情景,臉上皺紋都舒展開來,但很快又搖了搖頭,嘆道:“今由與求也……”
生:孔子是一個思想犀利的人。這從他對政局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捋著胡須來回踱著步,眉頭微蹙,若有所思。來到冉有身邊,語調低沉而悠長地說道:“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他猛然用手指叩了叩桌子,一字一頓地說道:“而在蕭墻之內也。”他盯著冉有,充滿智慧的雙眸像在提醒又像在教導。
生:孔子是一個善于誘導的老師。這從他教給弟子的治國方針可以看出。當他聽冉有最終說出了也認為該攻打顓臾的實話后,他首先批評了冉有這種表里不一的行為,然后給兩個弟子上了一堂治國方針的課。他指了指滿架的竹簡古書,慢慢地踱著步子,告誡他們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伴著孔子那抑揚頓挫的聲音,窗外的樹葉嘩嘩作響,陽光暖洋洋地照在庭中樹上,他那“仁”的思想如那太陽的光輝一樣明亮。忽然,他把頭一仰,語調變得鏗鏘有力,眼睛遙望著遠方:“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他坐下來靜靜地觀察著兩個弟子,看他們有何領悟。
師:看起來,同學們更加“入戲”了,不僅知道用神情動作來使人物鮮活起來,還知道運用道具、環境了,既有細節的刻畫,也有全景的展現,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場面,今天又復活了。同學們可不可以總結一下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的方法都有哪些?
同學們開始思考商量,最后在同學們發言的基礎上,總結如下:
1.附加聲調使之鮮活
2.賦予神情使之鮮活
3.增加動作使之鮮活
4.添加心理使之鮮活
5.設置情境使之鮮活
教后反思:這篇文章沒有逐字逐句地講,只是在預習的基礎上重點解釋了個別字詞,通過這節課,我感覺有這樣一些明顯的變化:學生的學習興趣高了,讀書的角色意識濃了,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