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整體設計
一、學情分析
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在課外已讀過一些自己喜歡、可讀性比較強的小說了,對小說這一文學樣式不是很陌生。本單元四篇課文,兩篇為中國古典小說,一篇為中國當代小說,一篇為外國小說。文字淺顯,內容易于理解。教學時應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挖掘作品中精深的內涵、精巧的構思、精致的語言,引領學生涵泳品味。
二、單元設計思路
《空城計》和《美猴王》是中國古典作品,安排在初一上學期,意在引領學生了解中國古典文化,教學時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走進原著,閱讀原著,由此獲取人生的感悟與啟迪。教學時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做到“有所知,有所不知”。既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促使他們了解故事背景,又要讓他們有所不知,保持好奇心,產生閱讀原著的渴望。
《心聲》和《勇氣》可以采用討論探究學習法,結合小說特點,抓住文本語言,選擇問題的“抓手”,揣摩關鍵語句的內涵,欣賞作品的魅力,以此帶動全文的學習。
三、單元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小說的一般特點。
2.通過閱讀,把握故事情節,抓住主要人物,感知人物性格。
3.在初步感知人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品味小說的精美。
4.通過比較閱讀,豐富對小說結構、小說主題、小說語言等的認識。
四、課時分配
教讀課文《空城計》《心聲》各用2課時,自讀課文《美猴王》《勇氣》各用1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作文2課時。
《空城計》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本文是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啟蒙教學課,教學中應調動學生的日常積累,使其參與到領略《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風貌、欣賞古代英雄豪杰的過程中來,激發起閱讀古典名著的熱情。
二、教學目標
1.感受故事,領略人物形象。
2.理解文中對比映襯的寫法,揣摩細節描寫的妙處。
3.欣賞《三國演義》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請學生說出《三國演義》中與諸葛亮有關的故事,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七縱,或者請學生講講所知道的有關三國的故事。
(2)讀下面的南陽武侯祠聯,任選兩項,說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3)全班誦讀《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然后引出這段膾炙人口的故事——《空城計》。(也可以通過多媒體聽唱這段詞)
(二)整體把握
1.從情節安排切入
自讀課文,理清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然后用盡量簡短、準確的語言概括這四個環節。
如:(第一段)開端,兵臨西城;(第二段)發展,臨危施計;(第三、四段)高潮,司馬中計;(第五、六段)結局,孔明釋計。
2.從人物刻畫切入
(1)諸葛亮、司馬懿是怎樣的人?通過分析兩個人的語言動作達成共識:諸葛亮足智多謀,處亂不驚,神機妙算;司馬懿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司馬懿也謹慎,但比諸葛亮少了幾分靈活變通的智慧。
(2)作品不寫司馬懿,不寫百官,好不好?為什么?以此問題,讓學生了解小說中對比映襯寫法的妙處。
3.從“三笑”描寫切入
抓住“笑容可掬”“撫掌而笑”“拍手大笑”評析三笑的不同內涵。諸葛亮的笑中有假笑,有嘲笑,有勝利的笑,有自豪的笑,“笑”生動地反映了諸葛亮的心理。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品味“三笑”的內涵,更要引導學生品味這三處經典的細節描寫。“三笑”由輕而重,由小而大,如果改變次序,則“空城計”難成。
(三)重點難點突破
1.語言品味
本文語言簡潔明快、生動形象,極富表現力,宜引導學生細細揣摩,體會其作用。
例如“盡皆失色”,表現眾官面對險境嚇得臉色大變,寫盡慌張驚恐之態,渲染危急氣氛,更為后文諸葛亮的鎮定施計、從容指揮作鋪墊。又如“吾自有計”,是諸葛亮為安撫軍心而說的話,表現諸葛亮胸有成竹、從容不迫。
2.人物評析
關于諸葛亮與司馬懿性格的探究,宜引導學生尋找小說具體描寫人物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而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中描寫二人的其他文字。
如諸葛亮的“大開四門”“吾自有計”的語言,“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的動作;司馬懿的“笑而不信”“看畢大疑”“汝輩豈知”的語言。用司馬懿的言語行動烘托諸葛亮的言語行動,反襯諸葛亮的高超智慧。
3.空城計成功原因的探究
司馬懿狡詐多端,他認為“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結果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不聽司馬昭的勸告,還說“汝輩豈知”。諸葛亮“計”高一籌,知道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諸葛亮出奇計、用奇招,是利用司馬懿的心理打敗司馬懿,正所謂“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他自己”。
四、拓展延伸
(1)如果諸葛亮僅僅“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不城頭操琴,那能不能嚇退敵人?魏軍統帥換成司馬昭,諸葛亮的空城計還會成功嗎?
(2)閱讀《失街亭》,了解空城計誕生的背景。
《美猴王》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美猴王》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述美猴王的來歷。結構清楚,情節完整,語言通俗,文字淺顯,可在一課時內完成教學。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從吳承恩以及《西游記》進入文本。要求用《西游記》中的人物完成對聯,上聯:“足智多謀,孔明巧借箭”,下聯:“,”(參考答案:藝高膽大,悟空勇斗魔),由此過渡到《美猴王》。
(2)在下面橫線上填寫人物形象:“陽光燦爛
,百變猴頭,憨厚老成,阿彌陀佛是。漫漫西天取經路,除妖斗魔顯真功。若問是誰普此畫,淮安才子吳承恩。”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了解文章結構,說說文章大概內容:石猴出世、山間生活、發現水簾洞、被擁戴為王。
(三)語言揣摩
(1)品味文章語言之美妙:簡潔美、節奏美、變化美。
例如“名曰傲來國”“喚為花果山”,加點詞有變化美;“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有節奏美。
(2)本文經過了教材編者的修改,給教師開發教材留下了廣闊的空間。請同學對照原文,品評課文第一段文字對“仙石”的描寫。
(四)問題探究
(1)本文塑造的美猴王形象“美”在哪里?
(2)“真個是我們安身之處。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說說你對加點句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1)與原文比較,看看本文的多處改動,你認為好不好,說說理由。
(2)閱讀《西游記》。
《心聲》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這是一篇反映校園生活的小說,學生對小說反映的事件比較熟悉,有的可能還有過類似經歷,因此這篇小說易于學生把握和理解。教法上以朗讀、體會、討論為主,激發共鳴,引發思考。
二、教學目標
1.在朗讀中體會人物情感,理解“心聲”的豐富內涵。
2.抓住小說中的重要詞句,品析文章中有關人物心理、動作的描寫。
3.以小說為基礎,聯系生活實際,評析人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人生來就向往溫暖與關愛,但往往又不得不生活在隔膜與孤獨之中。《心聲》就寫了這樣一個生活在孤獨之中渴望交流和理解的心靈,讓我們聽聽作品中主要人物李京京的心聲吧。
(二)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了解故事。
對李京京、程老師、趙小楨三個人物的語氣、情感的把握是重點。請學生讀后說說自己的理解。
2.人物分析,問題探究。
閱讀文章,然后說說你對李京京和程老師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理解。結合文章具體句子探究:
(1)為什么李京京能讀出《凡卡》的真切情感,而趙小楨不能。
(2)程老師開始不讓李京京讀課文,后來“只好”讓他讀,最后用“發顫”的聲音請他把課文全部讀完。說說程老師的內心活動。
(3)品析“心聲”的內涵:李京京“想朗讀課文”,渴望得到鍛煉機會,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諧,家庭溫暖;渴望親情和友誼;渴望情感的傾訴與宣泄。李京京的心聲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同時借主人公之口表達了眾多受教育者的心聲——呼喚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呼喚珍視學生的美好情感和獨特體驗。
3.語言品味,細節揣摩。
(1)抓住傳神的動詞品味:
這個故事他喜歡極了。那個窮苦的、可憐的小人兒凡卡,不知怎么,總是纏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點兒神情恍惚。
京京剛走出教室,瑯瑯的讀書聲就從背后追了上來。
這個小小的可憐的“凡卡”,不知不覺中把他的魂兒都抓走了。
(2)抓住人物細節描寫分析:
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學臉上掃了一遍,“課上要求大家有表情地朗讀,大家把講義拿出來。”
程老師有點慌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學臉上掃了一遍,想鼓勵更多的人舉手,可是仍然只有一個李京京,這個聲音沙啞的李京京。
(三)重點難點突破
1.情節安排:雙線展開。
李京京一心想朗讀課文的愿望與李京京的生活經歷雙線交織,情節發展推進巧妙。作者安排回家路上李京京讀課文、回憶往事,一方面解開上文李京京渴望朗讀課文的懸念,另一方面為下文李京京朗讀課文時涌出眼淚作鋪墊。虛實相間,角度多變,感染力強。插敘手法與心理描寫相結合,有助于全面了解人物形象。
2.細節描寫:細膩豐富。
細膩的描寫真切地寫出了李京京的心路歷程,也突出了小說的主題,同時體現出作者情節構思的巧妙:極盡蓄勢之能事,勢愈高,則爆發愈烈,感染力愈強。
(1)公開課前,程老師布置朗讀任務時,李京京“不安地扭動著身子”“眼巴巴地望著老師”“結結巴巴地說”。
(2)回家路上,路過一片小樹林時,李京京“忍不住……輕輕地念出聲來”“咽了一口唾沫,把講義舉在面前,終于大聲地從頭念了起來”“心里難受極了”。
(3)第二天放學后,聽趙小楨練習朗讀時,李京京聽著,“在心里說,不是這樣的”,京京終于叫出來:“不是這樣的!”當趙小楨驚訝地質問并和其他同學一起奚落他時,他“有點兒發窘”“嘟嘟囔囔地說”“紅著臉,固執地嘟囔著”“委委屈屈地離開教室”。
(4)公開課上,被指定的同學不舉手時,李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動著身子”“心里有種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來,吐出來”“咬緊了嘴唇,鄭重地舉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著程老師”。
其他如:“教室里一片寂靜,靜得能聽見趙小楨輕輕抽泣的聲音。過了好一會兒,程老師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到他面前,聲音發顫地說:‘李京京,請你……把課文全部讀完吧。’”這也是張力很大的一段,可以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
3.作品主題:小中見大。
例如開頭的描寫:“大家都下課了,就是他們班還不下課。程老師總喜歡拖那么幾分鐘,好像這樣就能讓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讀到這句話,你有何感想?“好像……似的”,作者的不以為然盡在其中。
公開課進行時:“林蓉從容不迫地朗誦了第一段。她讀得很流暢,很清楚,程老師滿意極了,連連點頭,眉里眼里都是笑。”這也是一段純客觀的描寫,但內容豐富,可以引發我們很多聯想。
四、拓展延伸
1.閱讀黃蓓佳的其他小說,了解作家的創作風格。
2.以“公開課后”為題,發揮想象為課文續寫,描寫作品中人物的變化。
《勇氣》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本文敘述的是二戰戰場上普通人的人性之美,讀之讓人肅然起敬,在思想上、創作技巧上都能給學生許多教益。應引導學生抓住人物描寫的精細處品讀、交流,在閱讀中體悟文中所描寫的兩種勇氣之美。
二、教學過程
(一)預習
了解二戰知識、諾曼底登陸知識。
(二)導入新課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是說當面臨正義和死亡威脅的選擇時,高貴的人能做到“舍生取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等就是這些人的代表。“生”無疑是美好的,“死”是人的本能要抗拒的。面對生與死、自己的丈夫與一個陌生人,一位普通的法國農婦毫不猶豫地做出了抉擇。《勇氣》這則故事發生在國外,故事主人公是很普通的婦女,但她的形象、精神同樣震撼人心。
(三)讀后交流感受
引導學生從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小說構思特點、細致的描寫、啟人心智的哲思等角度談感想。
1.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構思。
2.揣摩下面幾句描寫的內涵。
(1)“哦,當然啦。”“哦,當然啦。快!”說說這兩句的相同和不同。
(2)“她沒有向她的丈夫的尸體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這位法國婦女為什么不看自己的丈夫?
(3)“她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因為拯救美國傘兵,她失去了丈夫,為什么卻被認為是“幸福的人”?她信仰的是什么?
3.開口小,挖掘深。
這篇小說寫戰爭中的人性之美,這類作品容易大而空,本文作者避重就輕,沒有描寫硝煙彌漫的主戰場,也沒有寫正義之師如何勢如破竹,節節勝利,而是選擇了諾曼底登陸的前一天,從一位普通戰士的遭遇著筆。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節、出人意料的結局,表現了戰爭中的人性美——讓侵略者無法理解的勇氣。作者挖掘別人未曾留意的思想內涵、生活內涵、審美內涵,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如同莫泊桑的《羊脂球》、都德的《最后一課》。
(四)問題探討
1.圍繞題目討論“勇氣”在文中的含義。
2.探究小說在人物描寫上的匠心。
法國婦女是本文的主人公,作者對她使用的筆墨卻比較少。作者抓住特定環境下法國婦女的言行進行刻畫,她的兩句話簡潔有力,擲地有聲,令人震撼。
3.揣摩作者敘事語言。
通觀全篇,作者用語平靜,沒有太多的渲染和議論,因為作者要追求一種紀實的風格。既然故事本身具有強烈的震撼力,一切雕琢、渲染反倒顯得多余和做作了。倒不如把故事“本色”地呈現給讀者,讓讀者直接去感受。
4.品味小說結尾。
小說結尾沒有像對題目“勇氣”進行解說一樣,給人一種明晰的答案,而是讓讀者自己根據作品設置的特定情境去尋找答案,這樣結尾,使得小說更具藝術魅力。
三、拓展延伸
閱讀美國作家奧萊爾的《在柏林》,加深對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品的了解,同時感受“小作品”的“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