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唐宋詩詞時,我們常能看到在動詞或形容詞后跟一個“去”字,例如:
(1)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陸游《示兒》)
(2)走去心中常憶念,佛前發愿早歸來。(《敦煌變文集新書》)
(3)當年失行樂,老去徒傷悲。(李白《相和歌辭·相逢行二首》其一)
(4)老去惜花心已懶,愛梅猶繞江村。(辛棄疾《臨江仙》)
(5)老去閑情懶,東風外,菲菲花絮零亂。(周密《宴清都》)
(6)交道賤來見,世情貧去知。(孟郊《病起言懷》)
(9)松竹健來唯欠語,蕙蘭衰去始多情。(吳融《秋事》)
這些句子里的“死去”“走去”“老去”等應該作何解?各種古典詩歌集或文選中的注釋都不甚了了,并沒有對“去”作明確的解釋。最近我們看到《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定篇目,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中對例(1)的翻譯是:“我原知道人死后一切都無蹤跡,只是我悲痛祖國河山還沒有統一。”這種解釋實際是把“死去元知萬事空”理解為“原知死去萬事空”(事實上,這里已經把“元知”改為“原知”),但這樣理解使得上句與下句缺乏語義上的銜接:我們看不出“原知道人死后一切都無蹤跡”和“只是悲痛祖國河山還沒有統一”語義之間有什么聯系,所以我們認為不妥。
曹廣順先生認為“老去惜花心已懶”和“老去閑情懶”中的“老去”“猶言‘老了’”,我們依此類推,卻感覺“死去”“走去”等若理解為“死了”“走了”等,放在詩句中均說不通:人死不可能有知,為什么“死了”還能“元知萬事空”呢?已經“走了”,怎么說想“早歸來”呢?應該是“早歸去”才對。比如我們臨離開家時,說“一定早點回來”,離家后說“一定早點回去”。以上其他句子中的“去”對應為“了”同樣講不通。
那么,這里的“去”究竟作何解?我們認為,這里的“去”的意義已經虛化,不是動詞“離開”義,也沒有趨向功能,但也不相當于句末的“了”。它所表達的是動作、事件或性狀“開始發生的時候”,如果表述出來,可以說成“……的時候”。這種用法在有的方言中還保留著,例如在山西方言汾河片解州小片中這種說法仍大量存在(這里以臨猗縣方言為例):
動詞+去:
(1)你要么多錢做唆,死去都花不完。(你要那么多錢干什么,等死的時候都花不完。)
(2)走去叫我著。(走的時候叫上我。)
(3)你吃去慢些,休噎著嘮。(你吃的時候慢點,不要噎著了。)
形容詞+去:
(1)叫襖拿上,冷去穿上。(把衣服拿上,冷的時候穿上。)
(2)把藥裝到身上,疼去吃上一片。(疼的時候吃上一片。)
(3)不要摘啦,再摘,攆棗紅去就摘得吃完啦。(等棗紅的時候就摘得吃完了。)
名詞+去:
(1)清明去天氣就暖和啦。(清明的時候天氣就暖和了。)
(2)伢孩滿月去場面大嗎?(人家孩子滿月的時候(慶賀的)場面大不大?)
(3)禽流感去你雞死去嗎?(禽流感的時候你的雞死了嗎?)
以上“去”字句在當地方言口語中出現頻率特別高,是當地人的常用句型?!叭ァ笨梢杂迷诮^大多數動詞后面,幾乎沒有限制。在形容詞和名詞后面則有嚴格的限制:形容詞只能是可以表示變化的形容詞,如“冷、熱、紅、疼”等,其他不表示變化的形容詞一般不能跟“去”;名詞則只能是表示節日、節氣或特殊紀念日的名詞,其他名詞后不能跟“去”。
目前沒有看到近代漢語中有“去”放在名詞后面的用法,這可能是汾河片解州小片方言在近代漢語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我們從這些方言例句可以看出,不論前面的詞性如何,“去”都可以當“……的時候”講,我們把“去”的“……的時候”義套在唐宋詩詞上,發現都能講得通。例如:
“死去元知萬事空”就是“臨死的時候才知道一切都是空的”,這是作者臨終前一種大徹大悟的心態的表達:人之將死,才明白一切所謂的功名利祿、兒女情長都是空的,這些都可以放下,都可以舍棄,都已經左右不了詩人的情感。這樣理解,這一句與下一句在語義上就有了很好的銜接:一切都是空的,都可以舍棄,但只有對國家命運的擔憂放不下。這句詩實際上是作者臨終時思想升華到最高境界的表達:他在彌留之際,不是牽掛妻子,不是計較個人功名利祿,而是擔心國家命運,渴望祖國統一。這是常人難以達到的一種崇高的境界,更顯陸游之偉大。
“走去心中常憶念”就是“臨走的時候心中仍時時牽掛著”,與下一句“佛前發愿早歸來”的“歸來”也相互照應,沒有了矛盾。
“老去徒傷悲”就是“等老的時候徒然傷悲”。
“世情貧去知”就是“人情世故等到貧窮的時候才能深切感受”。
其他詩句中的“去”用“……的時候”也均能說得通。所以,唐宋詩詞中的“死去”就是“死的時候”,“老去”就是“老的時候”,“走去”就是“走的時候”?!叭ァ北硎揪o鄰的前一動詞或形容詞等所表達的動作、事件或性狀開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