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國際激烈的競爭,中國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是國內經濟持續發展帶來的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強化;二是在國際以創新和技術升級為主要特征的激烈競爭中自主創新能力日益弱化。
一個在強化,一個在弱化,矛盾就來了:一方面“中國人買什么,什么就貴;中國人賣什么,什么就便宜”,以致在歐盟出現“Notmade in China”這標志的商品,公然嘲笑、歧視中國商品。另一方面是有錢也難買到需要的商品,中國能源需求旺盛,海外并購卻屢屢受阻;高科技產品對中國更是有價無市,連想買先進武器,都被美國“盯死”。
怎么辦?中央在十一五規劃中作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這無疑是非常適時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F在,自主創新口號響徹大江南北,全國各級政府制定十一五規劃也都把自主創新放在突出地位。這是令人鼓舞的。不過,規劃制定了,人大通過了,宣傳熱潮也掀起了,目前關鍵還在于自主創新落實得如何?
“自主創新以企業為主體”。那我們的企業對自主創新反應如何?拿出自主創新方案的企業又有多少?增加了研發經費的企業又有多少?我初步詢問了一些企業,他們的普遍反應是,期待政府的扶持與政策的引導,結果又把球踢回到政府腳下。據了解,我國真正具有研發型的企業只有山東海爾、深圳華為、安徽奇瑞、上海振華、海立等為數不多幾家。中國企業普遍不重視提升自己的研發能力,企業的研發投入只占銷售收入的0.5%,僅及發達國家一般企業的1/4。顯然,企業這個主體沒有充分發動,要真正落實自主創新,可就難了。
“自主創新以市場為導向”。那我國市場對自主創新的導向如何?目前,在中國注冊的專利,尤其是高新技術的專利,絕大部分是外國的。其中,計算機類外國專利占70%,生物技術占87%,信息類占92%,半導體類占90%,外國專利顯然占領了我國絕大部分領域。原先我們想靠與外資合資、靠讓市場獲得技術?,F在看來,“以股權換技術”與“以市場換技術”,結果是讓出了企業控股權和國內市場,而真正的先進技術卻沒有到我們手中,甚至有的反而廢掉了我國原有的技術優勢,自主創新更無從談起。原因很簡單,外方合資的目的是千方百計利用其作為獨占性生產要素的核心技術,實現利益最大化,并不愿意與合資方的中國國內公司分享其獨有的核心技術。因此,大多數合資企業只能按外方技術“照葫蘆畫瓢”,無法培育自主技術開發能力。只有少數合資企業由中方控制了合資企業的控股權和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才保障其推動了自主創新。事實說明,中國企業控制“兩權”和以市場為導向,自主創新才有保證,才具有強大的、持續不斷的動力,才能獲得更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和實用價值。我國目前擁有的自主創新優勢,如“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基因組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等,是值得自豪的。但是,也要看到,它們多數是靠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加大財政投入取得的。今天要落實自主創新規劃,僅僅靠國家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優勢,顯然是不夠的,還一定要同市場導向相結合。要講投入成本,要講產出效益,要講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有利,要講對提高廣大人民生活水平有益。
科技創新,越來越多的依賴于學科的交叉融匯和技術集成。尤其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展示了自然組織更深層次的統一,改變著人類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納米、生物、信息和認知四大領域的匯聚融合,體現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與集成,具有極大挑戰性。這些領域的創新,需要綜合應用各類知識、思想、技術和管理,其復雜性、系統性、拓新性空前的強。為適應這種多學科、深層次的自主創新,一定要具備思想精神層面上的條件。比如認知領域的創新,在國外已成為一門新學科,量子力學引起玻爾與愛因斯坦的爭論,現代科學實驗已證明愛因斯坦的觀念錯了,“薛定諤的貓”假設實驗將引起哲學的一場革命。如果我們重感性,輕理性,受機械唯物論的束縛,習慣于模仿克隆,甚至視惡俗、耍怪、搞笑為時尚,又談何自主創新?由于原創太累,大投入見效慢,結果弄虛作假、瞞天過海、欺世盜名屢見不鮮,“漢芯”“生命工程”造假成風。一方面不寬容,不能容忍失?。灰环矫嬗植辉赋袚熑?,只想一本萬利,心氣浮躁,僥幸乖巧。這樣一種精神狀態,又談何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需要宣傳,更需要落實。貴在落實!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在全國科協大會上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講過一段很好的話:“一切妨礙自主創新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自主創新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自主創新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放手讓一切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讓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造活力競相進發。”
(責任編輯 蕭 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