萇弘,字叔。他是我國東周時期一位神話般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我國的史籍《左傳》、《國語》、《莊子》、《史記》、《漢書》、《華陽國志》等,對萇弘都有記述。他與思想家老子友情甚篤,他對教育家、思想家、我國歷史上的大圣人孔子,有過幫助和指導。他是東周王朝的大忠臣,是古蜀國有歷史記載、最早的一位歷史名人。他是東周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兵陰陽家、天文學家和音樂大師。
萇弘于公元前約580年,誕生在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忠義鎮萇弘村萇弘山,萇氏大家族的一家中。他資質聰敏,博學多聞,興趣廣泛,曾拜巫覡為師,操練異術。他通曉天文及歷律,擅長音樂,善于理政,有治國安邦才能,人稱智多星,著有《萇弘》十五篇。
公元前549年,萇弘進入東周王朝,在周靈王駕下任召集諸侯之事。東周以來,王室衰危,諸侯各據一方,萇弘事周,正處在周王與各諸侯矛盾的風口浪尖。周景王時,萇弘任畿大夫。萇弘對周室一片忠心,費盡心思為周王獻計獻策,參與周王對國事的研究。公元前531年,《左傳》記載,景王問萇弘:“今日之諸侯,何實吉,何實兇?”對曰:“蔡兇。此蔡侯般弒其君之歲也。歲在豕韋,弗過此矣。”前525年8月,晉侯以治病為幌,向景王借路祈福,萇弘發覺其中有詐,便秉告景王,晉侯祈福是假,侵占陸渾是真,恐怕還有野心。于是,周師加強戒備。三天以后,晉侯果然滅了陸渾。見周師有備,未敢格外妄動。前520年,周景王駕崩,萇弘協助周卿劉文公擁立周敬王。萇弘統觀全局,與周卿劉文公商議后,向敬王獻策,要嚴明綱紀,重振朝威,團結諸侯,奠都成周,籌建王城。均為敬王采納。于是,萇弘把早有考慮的具體實施方案,與劉文公研究后,付諸實施。后來筑城完工,敬王遷于新的都城。敬王鑒于萇弘在重振朝威、改變號令、奠都筑城方面,貢獻卓著,升其為內史大夫,掌管爵、祿、廢、置、生、殺、予、奪大權,輔佐國君,策命諸侯、卿、大夫,記錄和發布王命等重任。前506年周卿劉文公死后,萇弘統管國家大權。他統管國家大權后,周敬王政權出現了新的穩定局面。
可是,萇弘這樣忠心耿耿、嘔心瀝血,時年已88歲的老忠臣,為周靈王、景王、敬王江山的穩固安寧,不顧自身安危,竭忠盡智,前后長達57年,供職周王三代,卻于前492年7月9日,因周敬王誤中晉國趙簡子奸計,萇弘死于敬王刀下,在成周被剖腹掏腸,壯烈殉國。臨刑前,萇弘沉痛吶喊:“弘事周室,料有今日,殺身之禍,我并不悲哀,只恨宗周不統一,可憐我周王寧靜的宗廟就要毀滅了。”《莊子》:“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碧血丹心”一語,源出于此。《蜀都賦》有“碧出萇弘之血”的記載。清人、曲學大師吳梅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變后,為紀念死難的六君子,寫作一劇《萇弘血》。劇中描寫的萇弘,是2500年前的陰陽家、周朝忠良,四川資陽人。《萇弘血》傳入資陽文人楊進齋之手,后由內江羅星洲改為川劇高腔,演出后反響強烈,觀眾紛紛贊頌萇弘的竭忠報國精神。此劇后來成為川劇《資陽河》流派的傳統保留劇目。
萇弘精神感人肺腑,催人奮進。鼓舞著無數的志士仁人,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英勇戰斗,敢于犧牲。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革命先烈李大釗,在《警告全國父老書》中講道:“萬一橫逆之來,迫我于絕境,則當……出其丹心碧血,染吾黃帝以降列祖列宗光榮歷史之末頁。”萇弘家鄉的人民更是采用多種方式,表達對他的崇敬。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治所出生的西漢王延世,年青時羨慕萇弘宗周之舉,特取名字“長叔”,立志學習萇弘為國盡忠,后成為光祿大夫。《資陽縣志》更有較詳記載:“戰國后,蜀、資人民筑祠祀周大夫萇弘”,“清泥坊萇弘祠宋時尊稱‘萇大夫祠’”,“資陽文廟設忠義祠,周大夫萇弘居首席”,“資陽天臺山筑萇弘祠”,“明嘉靖四川督學陳鎏興建贊圣祠祀萇弘和老聃”,“清康熙知府冀應雄手書‘東周文獻,萇弘故里’”,“清乾隆知縣楊周冕主建‘三賢故里’坊,并手書‘東周萇弘,西漢王褒,東漢董鈞’”。還有,《乾隆初修資陽縣志序之一》:“資陽邑當沖衢,即古資中地也……訪萇弘之故里,登子淵之書臺,竊憑吊唏噓,低回不能去。”萇弘誕生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是忠義鎮、訪弘鄉、訪弘村、萇弘村等山、寨、碑、廟、橋、埂、溪、洞,以紀念萇弘精神永垂不朽!
(責任編輯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