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購買力平價角度看,中國的相對物價比國外的低。這個矛盾可以通過兩個方式解決,一是物價,二是匯率,這就意味著或者中國的物價上漲,或者人民幣匯率上升使購買力平價達到基本平衡。如果長期人為控制人民幣名義匯率,就會造成現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的局面,這又必然引致流動性過多和經濟過熱。
相比一年前,現在匯率形成機制加速調整的條件更為成熟。不僅過去掣肘匯率的因素在變弱,而且很多因素的變化已經使匯率變動成為成本最低、最能滿足政府需求的宏觀調控策略。
以前擔心人民幣升值會沖擊出口,沖擊經濟增長,影響農民收入,現在看來,這三個主要障礙中的兩個因素正在變弱。
首先,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產業的沖擊小于預期。一個有力的證據是,自去年人民幣升值以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仍然居高不下,其中大部分投資是以出口導向型為主。企業之所以擴大投資,說明有利可圖。反過來看,也證明人民幣漸進小幅升值對出口的沖擊有限。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出口企業實際盈利能力比預期高。從一年來的情況看,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影響更多體現為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以及效率的提高。競爭加劇表現為出口產品的價格降幅超過人民幣升值的幅度。應該說升值強化并提高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企業可以通過提高效率、擴大產能保持原有的利潤。過去一年里,人民幣累計升值3.5%,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卻越來越強。當然,這種現象還存在另一種可能性,即部分企業以前隱藏了利潤。企業在匯改進程中增加了抗風險的能力。企業已經開始逐漸適應匯率改革的方向并逐漸學會如何回避匯率風險。
其次,經濟增長不僅沒有減慢,而且保持了強勁的勢頭,甚至過熱。今年二季度GDP增速高達11.3%,即使匯率爬行升值的速度超過前期,對GDP增速的影響估計也限于1~2個百分點之間。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的經濟體而言,9%左右的GDP增速應該說已經十分理想了。另外,從歐洲、亞洲很多國家的經驗證明,即使是10%~20% 的匯率波動也沒有對經濟造成太大的影響。從另一角度看,匯率變動造成的經濟波動,還會強迫企業學會抵抗風險,也有助于央行掌握匯率調節的過程。
現在對匯率殘余的掣肘主要集中體現在一點:對農民收入的沖擊。不能諱言這方面的影響確實存在,因為中國農業是競爭力較差的弱勢行業。但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工業反哺農業,或者對農業實行行業保護的方式來解決。目前農民收入的主要增長源更多是外出打工等非農業收入,因此,匯率升值對農民收入的影響是相當有限的。
而通過通貨膨脹的方式解決升值壓力,實際就是調高相對物價對實際匯率進行調整。筆者認為,國內承受不了高通脹的代價。從本輪房地產漲價和去年的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來看,中國的老百姓是承受不了物價過快上漲的,這很容易導致經濟混亂和政治壓力。此外,通貨膨脹是對窮人更不利的策略,因為富人持有更多的資產。
相比較而言,直接通過升值解決匯率問題是相對最優最現實的路徑。
從經濟角度看,過多出口,特別是高耗能產品的出口是違背節約型社會發展方向的,如目前粗鋼、焦炭的大量出口都與匯率有關,并且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過高的固定資產投資也是由于人為扭曲相對價格因素造成的。如果匯率能夠有效波動,很多投資項目可能就自動放棄了。事實證明,去年投資增長幅度最大和利潤增長幅度最高的前十大產業中,消費類產業占了一半,這些消費類產業基本上都是出口型產業,如紡織、服裝等。如果適時適度提高匯率,可以預期的兩個結果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快會得到改善,過多的貿易盈余也會有所降低。其更長遠的意義還在于,現在調整匯率主動把投資降下來,可以消除當前依靠外需拉動的投資過熱在未來演變成產能過剩的隱患。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國際收支不平衡加劇、能源消耗過多,這對環境造成較大壓力,匯率升值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是比較合適的。如果我國的匯率問題不能有效解決,貿易摩擦會隨著貿易順差的擴大而升級。
(作者單位:第一創業證券固定收益部)
責任編輯:王 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