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部門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重大,探討這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具有重要意義。
金融業的生存與發展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反過來資金融通可以實現資金重新配置,進而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推動經濟健康發展,二者之間存在相互支持和相互促進的關系。但是,在市場化和商業銀行逐利性雙重作用下,縣域經濟因環境差導致縣域金融發展滯后甚至后退。近年來,山西省國有商業銀行撤并了37%的縣域機構,并且上收了信貸管理權限,縣一級的信貸機制嚴重萎縮,不僅難以滿足農村和縣域信貸資金需求,而且通過儲蓄渠道分流了縣域和農村的大量儲蓄資金,進而引發了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總數90%以上、集中在縣域、最具經濟發展活力的中小企業難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難以發展壯大;二是貸款條件不考慮地域差異,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直接表現為商業銀行存差持續擴大,大量資金被閑置,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金融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受阻;三是國有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撤并,形成農村信用社在支持“三農”經濟方面孤軍奮戰的局面,不僅增加了農村信用社經營壓力,而且增加了信用社的經營風險。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如下:
加快金融創新步伐,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積極拓展農村金融市場
搞好制度和產品創新,增加對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的信貸投入。一是逐步完善針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管理機制,制定切合實際的中小企業貸款準入標準,擴大授權額度,下放授信權限,簡化審批環節,扶持企業發展,增加企業就業率,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有序轉移。二是針對農村經濟特點,擴大對農村動產和不動產物權抵押擔保貸款范圍,創新適合縣域經濟實體的融資產品。積極配合國家在農村扶貧、良種、農機具、農業產業化、小城鎮建設等方面財政貼息優惠政策的貫徹落實,增加配套信貸資金。三是圍繞強縣、富民兩大目標,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加大對縣域經濟信貸支持力度,有效解決縣域經濟實體融資難問題。農村信用社應逐步加大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投入力度,當年新增農業貸款的增速應不低于25%。
轉變經營理念,突出支持重點。樹立“小客戶、大市場”的經營理念,積極支持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現代流通業、物流業的貸款營銷;支持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消費品連鎖經營;支持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和農產品“綠色通道”網絡;支持農民按規劃修道路、搞綠化、發展沼氣、興建文體衛和休閑娛樂場所等項目的資金需要。
增強服務觀念,開拓農村消費信貸業務市場。結合縣域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進展情況,研究開發適合農村居民需要的消費信貸品種。大力開展城鎮住房按揭貸款,支持居民住房消費。積極探索開展農機具抵押、門店抵押和商家協會聯保等方式的消費貸款業務,拓展農村消費信貸領域。繼續辦好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和商業助學貸款業務,解決家庭困難學生就學問題。
圍繞農業結構調整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各金融機構要發揮自身優勢,依托農業經濟區域、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強對龍頭企業、特色農業、訂單農業的信貸支持,加快發展優質雜糧、草食畜、干鮮果和蔬菜等產業,提高特色農業發展數量與質量。積極發揮金融租賃在大型農業機械用具購置等方面的作用,拓寬農業建設融資方式,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同時,要以發展農業為契機,幫助山區、老區、貧困地區新上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項目,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推動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的協調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加大中央銀行窗口指導力度,督促金融機構增加涉農貸款的投放
靈活運用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調整信貸結構,增加支農投入。進一步加強支農再貸款的投向監測和使用效果考核,重點是支農信貸投放比例是否提高,是否主要用于發放農戶貸款。切實發揮支農再貸款引導農村信用社發放農戶貸款和擴大支農信貸投放的杠桿作用,年度新增支農再貸款集中用于種養業、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加強指導,督促使用支農再貸款的農村信用社年新增農戶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例原則上不得低于40%;對堅持支農服務方向、農戶貸款比例高、財務狀況和內控管理明顯改善的農村信用社,要根據需要適時調增支農再貸款限額,反之,調減限額。指導和督促農村信用社充分運用貸款利率浮動政策,對使用支農再貸款發放種植業、養殖業農戶貸款的可在其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不上浮或少上浮,上浮比例最高不能超過50%,實行上限管理,積極保護和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真正將支持“三農”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轉變經營觀念,完善信貸管理體制
正確處理防范金融風險與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樹立在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化解自身風險的理念。徹底消除“無所作為”的思想,緊密結合縣域經濟政策導向,大力調整信貸結構,千方百計增加有效信貸投放,促進縣域經濟的整體增長,從根本上實現提高效益、降低不良貸款、化解金融風險的目的。要完善信用評級制度和信貸管理辦法,適當下放貸款審批權,根據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實行有區別的區域貨幣信貸政策,改變目前信貸資源過度向“大城市、大項目、大企業”集中的局面。在制定信用評級標準時,應充分考慮經濟發展的差異,以經營能力、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為主要判斷標準,制定適合縣域經濟特點的評級標準和貸款條件,減少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
優化縣域金融服務的外部環境,完善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評估體系
一是逐步建全和完善縣域經濟中介服務體系,大力開展和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結合當地實際,由政府、企業、社會團體、行業協會等牽頭出資組建多層次、不同類型的信用擔保機構,逐步形成以縣財政出資組建的擔保機構為主體,商業性擔保機構和企業互助擔保機構為補充,形式多樣、渠道多元化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逐步建立起以資金融通、信用擔保、技術支持、管理咨詢、信息服務、市場開拓和人才培訓等為主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二是規范信用行為,整治信用環境。加大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和協調力度,規范企業改制中銀行債權維護工作,支持債權銀行對有償還能力的企業收貸收息,協調有關部門對銀行實施以資抵貸的相關稅費減免,支持銀行依法處置抵押物,減少銀行信貸資產損失。探索建立以中小企業和企業經營者為主體,以信用登記、征集、評估發布為主要內容的信用監督管理體制。
積極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探索建立多種所有制并存發展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加快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認真做好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兌付考核工作,推動農信社改革工作順利進行,真正取得“花錢買機制”的效果。引導農村信用社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上下功夫,加速推進以縣(市)為單位統一法人的建設步伐,切實發揮“三會”職能;完善農村信用社內控制度,促進經營機制轉換,在支持縣域特色支柱產業和小城鎮建設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從根本上增強農村信用社自我發展能力和服務“三農”的實力。同時,適時啟動中央銀行專項票據兌付后再次出現嚴重資不抵債的農村信用社的市場退出機制,防止風險積聚引發系統性風險。二是積極探索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的渠道和措施。配合郵政儲蓄改革,合理增加郵政儲蓄省、市級機構自主運用資金的權限,加強對郵政儲蓄機構投資方向的政策引導。通過國家開發銀行的載體作用,分散風險,建立郵儲、開發銀行、農村信用社三位一體的合作平臺,將來源于郵政儲蓄的70%的資金用于新農村建設。三是積極推進小額貸款組織的試點工作。按照扶持引導、穩健發展的原則,以服務“三農”經濟為目標,積極引導試點組織健康發展,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合理確定貸款利率,以靈活的管理模式,一流的服務質量,快捷的資金周轉方式,進一步規范和引導民間融資,支持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太原市中心支行)
責任編輯:高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