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社會主義新村建設是當前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新農村建設一方面對金融體系提出了巨大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也為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進一步改進農村金融服務不僅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更是農村金融深化和實現農村金融機構自生、發展的內生要求。
我國“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是要將經濟社會結構由農村人口占多數、城鄉差距突出的不發達狀態,轉變到非農就業的城鎮人口占多數、城鄉協調發展的工業化國家,即在走出二元經濟結構上取得決定性的進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發展嚴重滯后,二元經濟結構日趨明顯,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義務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的公共產品上。研究表明,公共服務因素可以解釋我國城鄉實際收入差距的30%~40%。不久前,聯合國對智利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在減少貧困的因素中,40%來源于社會政策。縮小城鄉差距,不僅要縮小城鄉經濟總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縮小城鄉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務和生活水平的過大差距,逐步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世界銀行和國際上研究扶貧問題的專家發現,與公共服務相類似,融資的可獲得性(access to finance)同樣是影響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變量,改進落后地區的融資條件有助于幫助其走出貧困,縮小與城市的差距。
長期以來,我國金融體系對農村經濟的貢獻度低、農村金融欠發達是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城鄉差距擴大的原因之一。“十五”期間,農村金融機構存款年均增長率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貸款年均增長率僅為9.72%,大大低于15.7%的全國平均水平。到2005年末,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存差超過3萬億元,存貸比僅為56.3%,即農村金融機構吸收的每百元存款僅有不到57元直接投放于當地,這一比率比銀行業在城市地區低了16.3個百分點。
我國縣及縣以下地區的GDP占全國GDP的一半左右,但所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涉農貸款余額只有4萬億元,僅占各項貸款總額的20%。更為嚴重的是,從增量上看,上述差距還在加速擴大。以農業大省四川省為例,2004年,四川省縣域GDP占全省的58.85%,而縣域貸款總額僅占全省的25.82%。從增量看,2004年,四川省縣域 GDP比上年增長19.61%,縣域貸款僅增長4.82%。2005年上半年,四川省縣域GDP比上年增長11.5%,而縣域貸款卻下降2.31%,金融對縣域經濟的推動作用持續弱化。
推進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需要從農村金融制度供給、農村金融體系建設、農村金融市場培育等多維度推進。改革方案的設計應遵循三個原則:統一規劃,統籌推進,要充分考慮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的國情,對不同地區的農村金融改革和金融體系建設要統一規劃、分類指導、協調推進;降低成本,對改革進行成本收益定量分析,力爭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的改革收益;綜合配套改革,綜合考慮農業銀行改革、農業發展銀行定位和改革、農村信用社改革、農業保險改革等。
首先,要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在條件具備時,按產權股份化方向改革農業銀行,使農業銀行按照商業化、市場化的原則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農業銀行應更多關注和滿足具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的農產品產業帶、主導產業生產基地、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的有效需求,提高對優質農業重點龍頭企業的綜合服務水平,支持符合貸款條件的外貿和新興領域中的農村商業企業,擴大對農村私營業主、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的覆蓋率。
按功能擴大化方向改革農業發展銀行,擴大業務范圍和服務領域,增強支農服務功能。農發行應適時增加對飲水安全、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小水電等農村基礎建設、農村技術改造等項目的支持,更多地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搞好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性專項貸款等職能。
按經營現代化方向改革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村合作金融的特點決定了這類機構必須立足農村,服務“三農”,主要做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以及農村小企業貸款工作。在鞏固改革成果的基礎上,用5~10年分期分批逐步建成社區銀行型的現代金融企業。
按機構企業化方向改革郵政儲蓄機構,組建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建立完善郵儲資金有償回流農村的機制。
其次,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需要引入競爭機制,建立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促進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通過政策引導、窗口指導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農村的金融服務。國家開發銀行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中國進出口銀行要積極運用出口信用手段,支持農業企業擴展國際市場。政策性銀行在農村開辦政策性業務時,可以充分借助農村信用社的網絡優勢,加大與農村信用社的業務合作,部分業務可以委托農村信用社代辦。
通過鼓勵創新和逐步規范,支持其他形式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積極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規范民間借貸,建立擔保基金或擔保機構等。
同時,積極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鼓勵通過多層級的資本市場為新農村建設融資,有條件的地方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基金,幫助龍頭企業在產業鏈形成初期解決融資問題。在有條件的地區,還應積極利用大宗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完善價格發現機制,通過期貨工具熨平市場價格的起伏,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
再有,應穩步推進小額信貸。從孟加拉、烏干達、玻利維亞等國家的經驗看,發展小額信貸對于縮小個人收入差距,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緩解資源稀缺等方面能夠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小額信貸是扶貧的有效工具。它通過提供存款、信用和保險工具使貧困人群實現穩定消費,能有效地管理風險,發展微小企業并增加自身的盈利能力。二是小額信貸服務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市場發展和技術進步,并通過這些渠道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發展。三是小額信貸服務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來促進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已經存在的辦理小額信貸業務的機構主要有三類:農村信用社辦理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農業銀行辦理的扶貧貸款;一些非政府組織舉辦的小額信貸或扶貧基金等組織。多年來,小額貸款對扶持特定群體特別是貧困人口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發揮了積極作用。下一步,要繼續創造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條件,讓貸款利率覆蓋貸款風險,并充分發揮財政的杠桿作用促進小額信貸發展。對于確實難以承受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低收入者,政府可以通過補助的形式直接給與補貼。
同時,為支持低收入群體,政府應減少對盈利性項目的投入,加大對公共財政的支出,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普及農村教育,改善生產環境,增加生產項目的成功率。同時政府也可以設置一些擔保基金,分散金融機構的風險,鼓勵更多的信貸資金投向低收入群體。財政資金的直接補貼和擔保基金能在發揮金融作用中起到較大的杠桿作用。
責任編輯:王 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