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講,金融業與農業的關系不是簡單的一方對另一方的“支持”,而是兩個產業間的納什均衡。無視金融業和農業是平等的產業關系這一前提,過分強調金融對新農村建設的所謂“支持”,在實踐中極易導致政府干預行為的不當和強化。金融機構和農戶、涉農企業是平等的市場主體,追求合作共贏的目標。考慮到農業的弱質性,如果不對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政策性業務進行明確界定,實際操作中很難處理“政策要求”與“商業目標”之間的矛盾沖突,最終的結果也許會“種瓜得豆”。
以往過分強調農村地區的“失血”,沒有正視地區差異和現有制度和經濟環境下有效信貸需求的不足。正規金融制度排除了沒有合格抵押擔保品的農戶和中小鄉鎮企業獲得銀行信貸的可能。除小額信用貸款外,絕大部分農戶不愿意也無力承擔來自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而銀行體系外的資金借貸(即影子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借貸雙方交易的信息對稱、高效率和較少機會成本等優勢。若農戶對資金的需求過多,則民間市場較高的利率(安徽省宣城農村地區民間借貸利率為5%~9%)自然會減少農戶在金融機構的儲蓄,從而降低資金流出的總體水平。
存貸比較低的農村信用社的剩余資金選擇購買國債或轉存同業,是對現有制度和經濟環境約束的無奈。例如,地處安徽省涇縣西北端的一家農村信用社,所在地農業人口占比達96%,由于外出務工人員較多,每年返鄉都能帶來大量的存款,使該社歷年來儲蓄存款呈遞增趨勢。2005年末,該社各項存款余額3872萬元,而其各項貸款余額僅為983萬元,從資產盈利性角度考慮,只能選擇貸款以外的其他方式。
過分強調銀行信貸作用的發揮,忽視了財政金融的作用。從發達國家農業政策實施的情況看,財政金融所起到的作用遠大于一般意義上的銀行貸款,財政手段和政策性金融對于農業經濟、農村建設所發揮的作用應得到更多的重視,財政性資金在補貼、稅收、壞賬核銷、轉移支付、擔保等方面的投入應該不斷加大向農村地區傾斜的力度。
對現有組織機構發揮作用的期望超過了農村金融制度和組織體系的創新和培育。嚴格地說,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金融尚未形成由監管機構、經營機構、中介機構(擔保、咨詢、法律、會計)和金融市場組成的完整產業鏈。在宣城絕大部分地區,正規金融市場僅有農村信用社這一單一主體,沒有其他正規金融機構和中介機構。筆者認為,農村金融制度和組織體系的創新及培育是當務之急。社區金融組織和合作金融的主要目標,應該是使當地的儲蓄有效轉化為對當地的投資。
對金融服務農村經濟的評價存在簡單化傾向。最常見的評價方法是從農業對一個地區GDP的貢獻水平,或農業增加值與對農業的新增信貸投入的比較中得出金融支持的水平。金融與農業經濟的關系比較復雜,地區差異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例如在安徽宣城地區,2004年農村經濟產值增長13.6%。但從金融指標看,其2000~2005年農村信貸增長始終在2%以下,同期農村金融機構存貸比由68%下降到44.9%,農業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約為20%(同期全國農業貸款占總貸款的比重為13.6%),農貸占農業增加值的比率(比率越高,說明農業生產效率越低)為 140%,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高了近30個百分點。從這些統計指標可以看出,宣城農業信貸總量上投入的規模偏低,但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探索解決政策性金融缺失問題。建立農業保險制度,組織成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聯合保險體,按照“政府組織、財政支持、商業運作”的原則,確定聯保體的承保、理賠、風險準備、費率、財務管理、結算等相關制度和辦法。把農業發展銀行辦成綜合性農業政策性銀行,使其充分發揮在農村環境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創新等方面的金融作用。建立農村地區存款保險制度,對農村地區金融業發展提供必要的風險補償。
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變革農村農田、林地作為生產要素不能流轉的現狀。根據當地實際,對于農村各類自然資源,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將其市場化,進而實現商品化和貨幣化。例如,在竹子之鄉廣德,可以建立竹林權的交易、流轉機制,有效解決竹農和竹產品加工企業的融資擔保問題,進而破解融資難題。在現有土地管理制度約束下,開展集體土(林)地制度的改革試點。改變統一的單一貸款限制指標管理辦法,增加農村信用社可用支農信貸資金。在對支農貸款進行合理界定的前提下,對其不良貸款在核銷和稅收減免上給予優惠。進行住房公積金和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促進農村勞動力的合理轉移,為農民成為穩定的產業工人提供必要的政策環境支持。總結研究廣德縣信用聯社通過農業產業化擔保基金為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成員發放貸款的經驗,確立專業合作組織應有的法律地位,為其生存發展提供制度空間。
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依托人民銀行主持建設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加快農村地區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建設。推進信用示范鄉鎮建設,對信用鄉鎮的信貸提供貼息等優惠政策。建立農戶信用檔案。以個人征信系統建設為契機,選擇農戶融資活動相對集中的縣或鄉,開展以農戶為基本單位的征信系統建設試點,減少農戶貸款評級、擔保等中間交易成本,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開發專門的信用軟件,幫助涉農金融機構進行農戶信用分析和風險管理,降低農戶的融資成本,為金融機構科學管理信用風險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鑒于廣大農村地區生產力水平低,農戶既是生產單位又是家庭生活單位的特點,防止生病致貧或返貧也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大力推廣2003年以來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經驗,推動政府與保險機構共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有效化解因“無錢治病”帶來的農戶生產和還貸能力的喪失。
加快農村地區金融創新。目前,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業務停留在傳統的存、匯、兌上,農村信用社甚至不能通存通兌。“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涉農金融機構應抓住新農村建設這一歷史機遇,大膽進行金融產品的創新和技術創新,并以此推動農村金融組織的變革。拓寬農村科技企業融資渠道,允許其通過信托、債券、股票等多種金融工具融資。例如,金融機構作為受托人可接受單位或個人的委托,按照委托人確定的對象、用途、金額、期限、利率代為發放貸款,并監督使用、協助收回。監管部門對這種既有助于規范民間借貸,又能拓寬投融資渠道的創新業務應予支持,使民間富裕資金依托當地金融機構實現就地有效配置。
創新保險代理、營銷模式,依托現有銀行類金融機構的服務網絡,使保險走進廣大農村和農戶。可利用價格機制,通過差別化的利率引導資金配置,糾正過高的民間借貸利率。
(作者系人民銀行宣城中心支行副行長)
責任編輯:王 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