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是:“誦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根據這一要求,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同現代文教學應有所不同,教學重點應落在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欣賞作品能力的培養上。因此,在教學文言文時,對文言的字詞句的理解要作為重點來考慮。先理解字詞句,再欣賞作品的思想內涵。所以,文言文教學不適合用教現代文的方法來進行,文言文教學應有其獨特的規律和方法。根據我自己多年的經驗體會,文言文教學過程應采用以下的幾個步驟來進行。
一、誦讀。不論哪一類文言文,在教學時,首先要指導學生誦讀。誦讀應作為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應貫穿文言文教學的始終。一篇新課文,學生對文中的語言還是陌生的,要通過反復地讀去理解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理解語音、語義,在讀的過程中增強語感,在讀的過程中熟悉文章的內容要點,在讀的過程中逐漸體會作品的內涵。誦讀是教學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步。具體的誦讀方法有以下幾種。
1.先由老師范讀。在開始教新的文言課文時,老師要先范讀課文,注意文中語音的異讀破讀、重音停頓、節奏韻律和抑揚頓挫的語調。
如《五人墓碑記》中對五人的慷慨就義、視死如歸予以高度地贊揚:“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而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稍變。”老師在讀這些語句時,就要用激昂的語調,飽含激情,充滿尊敬和自豪。使人聽來感到精神振奮,為先輩的大義慷慨的氣節而感嘆,為他們作為平民能“激于義而死”的可貴精神所折服。在讀到“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這些語句時,感情的基調是輕緩的,要帶有輕蔑和譏諷的意味,讓聽來會激起對這些“辱人賤行”的厭惡和不屑,覺得這些人可卑又可憐。
范讀能使學生更直接、更真切的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內涵,能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和注意。好的范讀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學生自讀。老師范讀之后,學生已大致清楚了課文的感情基調,可以試著自己去讀全文。自讀不必要求整齊,可以散讀,可以盡情地放聲讀,可以一邊讀,一邊理解語音和語義。自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課文,自己去感受課文,去熟悉文言的語言環境。自讀的時間一定要保證,一定要讓每位學生都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用來讀課文。
3.有重點地讀。這種方法要視具體的文章而定。比如有些作品太長,不一定要讀全文,可以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重點內容時,或指導學生自反復誦讀重點段落。
4.背誦。文言文中有許多的篇目或重點段落是要求學生背誦的。背誦這一環節應在大體上熟悉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也可以在老師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來進行。
二、口頭翻譯。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口頭翻譯。要對照原文,用白話翻譯出來。如果有哪些句子不好翻譯,或沒法用白話來翻譯,可以查課文的注解,或查文言文翻譯用書。當學生剛接觸一些比較艱深的句子時,可以先看一下翻譯書,然后一定要拋開翻譯書用自己的話翻譯出來。在口譯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前后連貫通順。在口譯過程中,要明確虛詞的用法。盡管口譯出來的句子,沒有虛詞的解釋意義,但要能夠聽得出是什么語氣。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一句“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如果按原文的順序,整句連起來的意思是:“因為我一兩天大于你,不要我以為了。”這樣顯然是講不通的,我們就要按照現代文的語言習慣,用口頭白話來翻譯,這樣就要調整語句順序,再補充省略成分。那就可以這樣來譯了:“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你們不要以為這樣就不說了。”這樣以來,每個詞的解釋都涉及到了,就連“也”的語氣也講出來了。
學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對全文進行口譯,老師則在課堂上巡視,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隨時指點學生該怎么口譯文言句子。待學生口譯熟練之后,老師再任選幾個句子,讓學生口譯一下,以便了解他們對語義的理解情況。
三、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步是學生誦讀和口譯之后進行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這是在老師指導下對課文的思想意義、重點難點的理解。具體操作過程可以這樣安排:老師可以根據學習目標來設計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精讀課文,從課文中找答案。老師設計的問題一般來說都有針對性,都能從課文中找出答案。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問題、尋找答案,就能夠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學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時,老師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來指導學生理解課文。
首先老師提問學生:從題意可知,師生五人坐在一起是以誰為中心的?由哪里看出來?
學生回答:以孔子為中心,從“侍”字可以說明,“侍”是陪侍之意,也就是說其他四個是學生,陪坐在先生身邊,聽先生說話。
再接下去問:面對四位陪坐的學生,先生向他們提出了什么問題?請用原文回答。
學生答:“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又問:先生提這個問題的時候對學生有些什么要求?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
學生答:要求每個人暢所欲言,“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先生之所以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這個問題,是因為學生們“居則曰:‘不吾知也’”的緣故。
老師問:為什么學生平日不能“毋吾以”?
學生答:“以吾一日長乎爾”,是因為學生認為先生的年紀比他們大一點。
師再問:哪個詞表示“比較”之義?
生答:“乎”。
師問:先生提的問題,要四人回答,其實是想聽聽四人的志向是什么。那么從四人的回答中可知,他們的志向各是什么?
生答:子路志向是在“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的情況下,能使老百姓勇敢,而且辨是非之理。冉有的志向是“方六七十……求也為之……可使足民。”公西華志向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曾皙志向則是:“暮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老師接著問:四人在述志時,可以看出他們各有怎樣的性格特點?怎么看出來的?
生答:子路“率爾對”,可見其率直粗獷;冉有說“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公西華說“非曰能之愿為小相”,可見他們兩人的謙虛恭謹;曾皙“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可見他的閑逸、飄灑。
師問:對四人的不同回答,先生各抱什么態度?
生答:對子路,先生“哂之”;對冉有和公西華先生是滿意的,“唯求則非邦也與?”“唯赤則非邦也與?……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而對曾皙,先生“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上面這種學習方法可以稱為談話法,即在老師的指導下,由老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提的問題不能太隨意,不能孤立沒有聯系,各個問題之間應有邏輯上的聯系,應環環緊扣,由淺入深地逐個展現。每次提問題時,都要想一想,要引出下面的哪個問題,要學生學習課文哪方面的內容。每個問題以什么方式出現,在什么時候出現,提問題的目的是什么等都應進行仔細考慮。
理解課文時,還可以采用討論法,即抓住文中的某個探究的亮點,由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探討課文的內容和思想。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探究的亮點可以定為孔子為什么對學生有這樣幾種不同的態度,他對學生的不同評價是否公平和實際;還可以探究一下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方式說明了什么,對我們有什么借鑒意義。
四、歸納積累重點字詞。《大綱》規定對文言文理解的要求是能夠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并能積累一定的文言詞語,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根據《大綱》精神,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文言課文的時候,一定要歸納出課文要求重點掌握的詞語。那么怎么歸納概括重點字詞呢?
1.根據課文練習中的要求來概括。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課文后的練習二列出了三個實詞,“如、方、與”。那么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這三個詞在不同句子中各有哪些不同意義。學生在理解這些詞的時候,老師再補充其他的詞語讓學生掌握。如“以、之、爾”等,也要找出例句,理解其不同詞義。
課文后面練習三中的幾個句子,是要學生懂得賓語前置句的特點。如“居則曰:‘不吾知也。’”“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老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凡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的就要提前。如這兩句中的代詞“吾”“己”就置于動詞“知”之前。
2.找常見的實詞和虛詞并理解它們的不同含義或用法。常見實詞用法有通假字、古今義、詞類活用等。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應該掌握的實詞有:希、莫、與、端、章甫、鼓、風、后、撰等。對于實詞,可啟發學生回顧學過的課文中都有哪幾種解釋,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又該怎么理解。比如“與”字,它有這么幾個義項:給、贊同、和,通“歟”,語助詞。老師要先向學生列出幾種詞義,然后讓學生對照課文中的句子,說出該作哪種詞義解釋。
虛詞的用法要找規律,要讓學生理解用法的特點,然后對號入座。比如“以”字,它通常的用法是:當介詞,用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面,相當于“用、拿、把、憑、在、因為”;當連詞,或表順承,或表并列,或表因果,或表遞進,相當于“來、而、并且、因而、才”;動詞,相當于“以為、認為”之意。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可以讓學生理解下面幾句話中的“以”是什么意思:“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則何以哉”。這三句中“以”字的意思分別是“因為”“認為”“用,做”。
五、鞏固練習。這一步十分重要,是不能忽略的。我們可根據課文的重點和教學目標來編排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做。也可以出一些課外的題目來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做練習的方式也有不同,可以用多媒體的形式來展現練習內容,讓大家一起來校對練習的正確答案;也可以以小測驗的方式,發給學生練習題目,讓學生自己完成,完成之后,再指導大家一起訂正;還可以出幾道小題目,讓學生當作課堂作業來完成。總之鞏固練習是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掌握知識的情況。通過練習,學生的知識才能得到鞏固,教學效果才能得到保證。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同于現代文教學,應根據大綱的要求,根據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根據學生對文言文理解的實際情況等來設計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使文言教學落到實處,才能實現大綱所提出的要求。
(王茂坤,浙江甌海區梧田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