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在《對衡山方言中使用變調手段區別人稱代詞所有格和非所有格現象的進一步認識》中對衡山方言的一種屈折變調現象進行了分析,而在本文中作者主要針對該方言中的非語法屈折變調現象進行初步探討。
變調現象是音變的一種。人們在進行言語活動時,不是一個音節一個音節的來念的,而是把音節組成一連串自然的“語流”。在一連串的語流中,音素之間、音節之間、聲調之間會互相影響,以至于產生音變現象。音變包括變調、兒化韻等。變調就是音素不變,聲調基本調值發生變化的現象。
作者認為變調可以分為屈折變調和非屈折變調兩種情況。屈折變調指的是利用聲調的變化來區分不同的語法范疇,如古漢語中的“王”有平聲和去聲兩種讀法,分別代表名詞和動詞;衡山方言中利用聲調變化區分人稱代詞的所有格和非所有格等(孫逐明,2004)。屈折變調是一種語法手段。非屈折變調雖然是發生聲調變化,卻不引起語法范疇的變化,也就是說它是一種非語法手段的單純語音變化現象。非屈折變調又稱作連讀變調(TONE SANDHI)。
屈折變調現象在普通話中已經基本消失,但在現代漢語的某些方言中仍然保留了這種屈折現象(孫逐明,2004)。而非屈折變調(連讀變調現象)在普通話及一些方言中都可以找到例子。
普通話變調主要指四種情況:(1)上聲的變調; (2)去聲的變凋;(3)輕聲的變調; (4)“一”“不”的變調。普通話四聲之間或多或少都有變化,但上聲的變調最明顯。除了上聲單獨念或置于詞尾念時聲調保持不變(調值是214)以外,其它情況都需要變調。這方面已經有許多系統詳盡的論述,在這里就不做展開。
既然談變調,就先來談一下衡山話的音調。王德亞(1999)在《衡山方言與普通話聲韻調的對應規律》一文中提出普通話有四個聲調,而衡山方言有六個聲調,分別是陰平33、陽平11、上聲212、陰去45、陽去34、入聲24(聲調調值用數字表示)。
衡山話的非屈折變調主要出現在疊音詞中。在普通話中,疊音名詞的第二個音節一般發生輕聲音變。而在衡山話的前山話中,疊音詞一般不發生輕聲音變,而是部分呈現有規律的調值變化。一般說來,未疊聲前為陰平(11)的疊聲后不發生變調,其余五種疊聲后都有可能發生變調,但主要出現在原調為陽去(34)和陽平(11)的情況下。
在親屬稱呼語中,原調為陽去(34)的疊聲后變成陽平(11)+ 陽去(34),如“妹妹”“弟弟”“舅舅”等;原調為陽平(11)的疊聲后變成了陽平(11)+ 陰去(45),如“嬸嬸”“姨姨”“婆婆”和“姐姐”等;一般來說,原調為陰平(33),則疊音后音調保持不變,如“姑姑”“爹爹”等,但也有一些為可變可不變,如“哥哥”,可讀為陰平(33)+ 陰平(33),也可讀為陽平(11)+ 陰去(45)。
在兒童用語及成人對兒童使用的語言中,疊聲詞出現的頻率很高,往往可以觀察到變調現象。原調為陰平(33),疊聲后一般不產生變調,如:“星星”“圈圈”“車車”“街街”等;原調為陽平(11),疊聲后變成陽平(11)+ 陰去(45),如“毛毛”“鞋鞋”“餅餅”“球球”“蛋餑餑”“吃飲飲”(指吃零食)等;原調為陽去(34),疊聲后變為陽平(11)+ 陽去(34),如“蛋蛋”“面面”(指面條或臉蛋)“飯飯”等;原調為陰去(45),疊聲后讀成陽平(11)+ 陰去(45),如“奶奶”(指乳汁或牛奶)等;另外有些更為特殊的是在疊音后,兩個疊聲字都變調,不讀原調,如:原調為上聲(212),變調后讀作陽平(11)+ 陰去(45),如“手手”“水水”“滿滿”(意指叔叔)等。以小孩姓名的末尾字的疊聲來稱呼小孩時也存在以上類似的變調現象,如“文文”“蘭蘭”等。
在一些以疊聲詞來表達形狀的情況里,變調現象也可以被觀察到。如在“鐵板板”和“槍桿桿”兩詞中,“板”和“桿”原音調為上聲(212),但在兩詞中疊音的兩個字的調分別為陽平(11)+ 陰去(45);在“欒橢橢”“冰條條”和“條條筋”(形容瘦小)三個詞中,“橢”和“條”原音調是陽平(11),而在三個詞中疊詞的首字音調不變,但后字讀作陰去(45)。
觀察到疊聲副詞的特殊音變現象。如“輕”字的音調為陰平(33),但在“輕輕地”這一副詞中,第二個“輕”字的調變成了陰去(45)。
在衡山民謠、童謠中發現有疊詞變調現象。如在“搖搖搖,搖到宋家橋,雞公子吃糯飯,鴨公子吃浮薸,……”這一民謠中,原本音調為陽平(11)的“搖”字讀了陽平(11)和陰去(45)兩個調,其中夾在中間的“搖”字變成了陰去(45)。
以上為作者對衡山方言中的非屈折變調現象的疊聲變調的初步認識和總結。由于是初步研究,難免出現偏差和遺漏,希望能在進一步的認識中逐步完善本文內容。
參考文獻:
[1]孫逐明《漢語思維與漢語語法》,原載:http://skychina.94wo.com/index.asp,2004.
[2]王德亞《衡山方言與普通話聲韻調的對應規律》,《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23 卷第4期.
(楊曉霖,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