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于詞典來說,書證是其詞義項的有力支撐,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一部《古代漢語詞典》來說,其始出書證尤為重要。陳復(fù)華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詞典》的部分書證的晚出問題是較為明顯的。文章列舉了其中的20例,提出淺見,以就教于博學(xué)之士。
[關(guān)鍵詞] 陳復(fù)華 古代漢語詞典 書證 晚出
對于詞典來說,書證是其詞義項的有力支撐,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一部詞典的書證選擇無誤,尤其是始出書證恰當(dāng)應(yīng)用,無疑對于讀者正確理解詞義有著較大的幫助。陳復(fù)華先生主編、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古漢》)的部分書證的晚出問題,是較為明顯的。其晚出時間短則近百年,長則千余年,令人遺憾。這里將其條陳如下,以就教于博學(xué)之士。
一、單音詞書證的晚出
1.《古漢》第105頁,“伯”的釋義4⑩為:“通‘霸’。諸侯的盟主。《漢書·地理志下》:‘后八世,穆公稱~,以河為竟。’”“伯”通“霸”的現(xiàn)象,早在《荀子》一書中就已出現(xiàn),《荀子·賦》:“粹而王,駁而伯,無一焉而王。”梁啟雄按:“粹,指禮純而全。駁,指禮雜不純。此言:修禮達(dá)到純?nèi)呔蜑橥酰患內(nèi)邇H能為諸侯之長。”
2.《古漢》第105頁,“參”的釋義1⑤為:“彈劾。《紅樓夢》二回:‘不到一年,便被上司~了一本。’”“參”釋作“彈劾”之義,在西漢劉向的《說苑》中已有。《說苑·尊賢》:“信而復(fù)使小人參之,害霸也。”《紅樓夢》與《說苑》產(chǎn)生時間相差千余年。
3.《古漢》第146頁,“差”的釋義1有:“又相差。《漢書·東方朔傳》:‘失之毫厘,~以千里。’”此書證是東方朔應(yīng)對漢武帝而引《易》之語,原文為:“《易》曰:‘正其本,萬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劉向《說苑·建本》有:“《易》曰:‘建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大戴禮記·禮察》有:“《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之千里。’”《小戴禮記·經(jīng)解》則有:“《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氂,繆以千里。’”孔穎達(dá)疏云:“此《易·系辭》文也。”四者所引各有出入,今《易》無此文。但無論如何,《漢書》后于《大戴禮記》《小戴禮記》和《說苑》。
4.《古漢》第190頁,“酲”的釋義①為:“酒醉后的病態(tài)。《后漢書·邊讓傳》:‘惘焉若~撫劍而嘆。’張衡《南都賦》:‘其甘不爽,醉而不~。’”“酲”此釋義的書證,在先秦典籍中也并非罕見。如《晏子春秋·諫上》:“景公飲酒,酲,三日而后發(fā)。”《莊子·人間世》:“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5.《古漢》第339頁,“妒(妬)”的釋義①為:“嫉妒,忌恨人。《漢書·鄒陽傳》:‘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后漢書·馮衍傳》:‘董仲舒言道德,見~于公孫弘。’”其中“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之語,早見于《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這是司馬遷引用鄒陽在獄中上梁孝王書中的原話。《荀子·大略》也有:“士有妒友,則賢交不親;君有妒臣,則賢人不至。”
6.《古漢》第1180頁,“妻”釋義②“嫁給。《論衡·骨相》:‘單父呂公善相,見高祖狀貌,奇之,因以女~高祖。’”“妻”此釋義的書證可早見于《論語》。《論語·公冶長》:“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其中三個“妻”,皆為“嫁給”義。
7. 《古漢》第1238頁,“愀”的釋義①為:“容色變得憂懼或嚴(yán)肅。《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郭沖語:‘人皆賀亮,亮顏色~然有戚容。’蘇軾《前赤壁賦》:‘蘇子~然,正襟危坐而問客。’王安石《日出堂上飲》詩:‘主人笑而歌,客子嘆以~。’”“愀”此釋義的書證在先秦典籍中頗為多見。如,《晏子春秋·諫下》:“景公與晏子登寢而望國,公愀然而嘆曰:‘使后嗣世世有此,豈不可哉!’”《國語·楚語上》:“子木愀然,曰:‘夫子何如,召之其來乎?’”《荀子·修身》:“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楊倞注:“愀然,憂懼貌。”
8.《古漢》第1242頁,“怯”的釋義①為:“膽小,畏縮。《史記·齊太公世家》:‘孔丘知禮而~,請令萊人為樂,因執(zhí)魯君,可得志。’《漢書·賈誼傳》:‘眾掩寡,智欺愚,勇威~,壯陵衰,其亂至矣。’”“怯”此釋義的書證,在先秦典籍中也頗為多見,如,《商君書·戰(zhàn)法》:“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戰(zhàn)。”《荀子·宥坐》:“勇力撫世,守之以怯。”
9.《古漢》第1263頁,“情”的釋義②為:“真情,實情……情況,情態(tài)。《后漢書·西域傳論》:‘莫不備寫~形,審求根實。’盧照鄰《長安古意》詩:‘雅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tài)~非一。’”“情”釋為“真情,實情”的書證,可早見于《論語》。《論語·子路》:“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何晏注:“孔曰情,情實也。言民化于上各以實應(yīng)。”“情”釋為“情況,情態(tài)”的書證,可早見于《周禮》。《周禮·秋官司寇·小司寇》:“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10.《古漢》第1268頁,“窮”的釋義②為:“極,極盡……尋根究源,窮盡。《后漢書·班彪傳》:‘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究。’歐陽修《祭尹師魯文》:‘嗟乎師魯!辯足以~萬物,而不能當(dāng)一獄吏。’”“窮”釋為“極,極盡”的始出書證見于《易》。《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于命。”韓康伯注:“命者生之極,窮理則盡其極也。”“窮”釋為“尋根究源,窮盡”的書證,可早見于《荀子》。《荀子·樂論》:“窮本極變,樂之情也。”
二、復(fù)音詞書證的晚出
1.《古漢》第98頁,“兵要”一詞的釋義①為:“用兵的要領(lǐng)。《后漢書·南匈奴傳》:‘竊見度遼將軍馬續(xù)素有謀謨,且典邊日久,深曉~~,每得續(xù)書,與臣策合。’”關(guān)于“兵要”一詞的書證,先秦典籍不乏其例,如,《春秋左傳·閔公二年》:“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兵要遠(yuǎn)災(zāi)。”《荀子·議兵》:“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2.《古漢》第177頁,“陳力”一詞的釋義為:“貢獻(xiàn)才力。《漢書·食貨志上》:‘圣王量能授事,四民~~受職。’班彪《王命論》:‘英雄~~,群策畢舉。’”“陳力”一詞早出現(xiàn)于《論語》。《論語·季氏》:“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這是孔子引用周大夫周任的話教育弟子冉有、子路的。《論語》早于《漢書》《王命論》數(shù)百年。
3.《古漢》第273頁,“大較”一詞的釋義②為:“大法。《三國志·魏書·劉劭傳》:‘百官考課,王政之~~。然而歷代弗務(wù),是以治典闕而未補(bǔ),能否混而相蒙。’”“大較”釋為“大法”的書證,在《文子》《淮南子》《說苑》中均可見到。《淮南子·泰族訓(xùn)》:“故大較易為智,曲辯難為慧。”
4.《古漢》第413頁,“諷誦”一詞釋義為:“背誦朗讀。《漢書·陳遵傳》:‘足下~~經(jīng)書,苦身自約,不敢差跌。’《后漢書·張霸傳》:‘恒~~經(jīng)籍,作《尚書注》。’”“諷誦”一詞的書證,早見于《荀子》。《荀子·大略》:“少不諷誦,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
5.《古漢》第486頁,“股肱”一詞的釋義①為:“大腿和胳膊的上部。比喻輔助帝王的得力大臣。《史記·孝文本紀(jì)》:‘天下治亂,在朕一人,唯二三執(zhí)政猶吾~~也。’蘇洵《張益州畫像記》:‘公在朝廷,天子~~。’”以“股肱”“比喻輔助帝王的得力大臣”的始出書證出自《尚書》。《尚書·虞書·益稷》:“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
6.《古漢》第523頁,“國器”一詞的釋義①為:“國之大器,指具有治國才能的人。《史記·晉世家》:‘晉公子賢而困于外久,從者皆~~。’又《韓長儒列傳》:‘于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此釋義的書證,在《荀子》中已見。《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
7.《古漢》第594頁,“后昆”一詞釋義為:“后代子孫。《后漢書·班固傳》:‘亦以寵靈文武,貽燕~~。’《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斯乃慈父懇切之訓(xùn),宜崇孝子祗聳之禮,以率先天下,以昭示~~,不宜有忽,以重天怒。’”“后昆”一詞始出于《尚書》。《尚書·中虺之誥》:“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
8.《古漢》第594頁,“考績”一詞的釋義為:“考核官吏的政績。《后漢書·馬援傳》:‘故~~黜陟,以明褒貶。’《三國志·魏書·傅嘏傳》:‘故~~可理而黜陟易通也。’”“考績”一詞始出于《尚書》。《尚書·虞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9.《古漢》第601頁,“狐疑”一詞的釋義為:“俗傳狐性多疑,因以稱人多疑,遇事猶豫不決。《漢書·楚元王傳》:‘決斷~~,分別猶豫。’陳東《上高宗第一書》:‘前日之禍,正坐朝廷主議不定,用人不專,~~猶豫,遂致大變。’”“狐疑”一詞在西漢典籍中常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說苑·談叢》:“猛獸狐疑,不若蜂蠆之致毒也。”
10.《古漢》第974頁,“口過”一詞的釋義①為:“言語的過失。《鹽鐵論·毀學(xué)》:‘是以終日言,無~~,終身行,無怨尤。’”“口過”此釋義的書證早見于《孝經(jīng)》。《孝經(jīng)·卿大夫》:“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以上所言為一家之談,如有失當(dāng)之處,還望陳復(fù)華先生等不吝賜教。
參考文獻(xiàn):
[1]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趙善詒.說苑疏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85.
[3]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中華書局編輯部. 十三經(jīng)注疏[M].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79.
[5]孫星衍、黃以周校.晏子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王夫之.莊子解[M].北京:中華書局,1964.
[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8]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整理組校點. 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高亨.商君書注譯[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0]高誘.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86.
[11]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第89冊)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趙守正.管子注譯[M]南寧:廣西人出版社,1982.
[13]班固.漢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14]韓非子校注組,韓非子[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賈文豐,河南廣播電視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