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朗讀,是中學語文學科的重要特性,是中學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的篇目,大多是文質兼美、適合朗讀的好文章。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必須狠抓朗讀訓練,提高自身的課堂朗讀教學的語言藝術水平。課堂朗讀的教學語言藝術對于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整個中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朗讀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發表見解的重要途徑
學生清晰響亮的朗讀,能夠讀準字音,進而能夠讀出語感,體會詞語的妙用,悟出篇章結構的章法與技巧,鍛煉學生當眾發言的膽量,學生在這種朗讀訓練中,會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在不經意中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例如教授課文《安塞腰鼓》時,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然后用多媒體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短片,使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最后,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深刻體會安塞腰鼓的魅力和其中洋溢的震撼人心的力量美。這樣,學生的朗讀就頗有情感和氣勢,學生對文章的感受也更深。
二、朗讀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活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同樣一篇文章,干巴巴的朗讀和聲情并茂的朗讀,給聽者的感受、影響是不相同的。其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婉轉纏綿,或鏗鏘有力,或回旋往復,或一瀉千里的音樂藝術之美。它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覺器官,撥動他們的心弦,使其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獲得極美的藝術享受,并由此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例如課文《聽潮》這篇文章著力于突出“海潮”的“偉大的樂章”之美,由恬靜柔美的夢幻曲到明快悅耳的奏鳴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響曲,加之作者多種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反復朗讀,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形成對“海潮”的完美藝術形象的體驗與感受。
三、朗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美
聲情并茂的朗讀有助于文中蘊含感情的抒發與宣泄,使靜態的無聲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態的有聲的具體情景,從而激發讀者與聽者的情感美。可以說,好的朗讀可以使讀者、聽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為一種難以言傳的情感力量,撥動人的心弦,撼動人的靈魂。例如《白楊禮贊》一文,作者由衷贊美了白楊樹,從白楊樹的外形到內在精神,再到抗日軍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層層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復朗讀,自然會激發學生對白楊樹、對英勇的抗日軍民的欽佩、熱愛和贊美之情。再如課文《誰是最可愛的人》,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達到了高潮,為了宣泄這種感情,作者運用了議論兼抒情的表達方式,反復朗讀,會使讀者、聽者的情感同時達到高潮,從而激起人們對志愿軍戰士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四、朗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好的文章都具有極佳的意境美,而這種美常常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正所謂“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這種意境美是需要借助于想象來實現的。朗讀,是將語言文字創設的意境美展示出來,造成人們身臨其境的感覺必須有合乎情理的想象。朗讀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會產生春雨細密、悄然潤物,使人喜不自禁的聯想;朗讀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就會使人聯想到無限美好、遼闊無邊的北國雪天風光圖。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文章依次描繪了五幅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朗讀時,可以用恰當的語氣、語調營造一種學習氛圍,將學生帶入“春”的意境之中,并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為文中意境增添豐富的色彩和內容。反復朗讀,學生的想象力創造性思維也會不斷增強。
五、朗讀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養高尚品德,使學生領悟到做人的道理
在前面幾項的基礎上,朗讀還要最大限度的將作者的意圖和文章的主題表現出來,從而使學生領悟到做人的道理,這正是朗讀的最終目的。例如朗讀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會知道愛國之情的源遠流長;朗讀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會知道朋友情誼的深厚;朗讀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背影》,會知道父愛的偉大;朗讀革命家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會知道母愛的深沉,等等。
總之,朗讀不僅是一項語言活動,更是一門語言藝術,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語文新課程標準將“朗讀”作為一項培養學生能力的任務,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因此,加強朗讀訓練講求朗讀藝術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所不容忽視的,教師對在課堂上的范讀和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認真對待,并努力提高自身水平。要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強調對學生朗讀體驗的“尊重”,對學生獨特感受的“珍視”,這種尊重和珍視,正是學生發揮個人才能、展示朗讀個性的必要環境。只有我們真正做到了“尊重”和“珍視”,學生才能真正領悟到課文的真諦,課堂教學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最優化。
(沈偉強,江蘇省吳江市盛澤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