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和家長經常向我提出“小學生怎樣寫記敘文”這個問題。下面我根據教學經驗談一下心得,和廣大語文教師交流探討。
一、培養學生留意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讓學生“有的寫”
1.引導小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幫助學生從中獲取寫作的內容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寫任何東西決定于認識和經驗?!爆F在,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小學生也獲得了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語文老師要做到:一,鼓勵學生積極參加。二,活動前讓學生留意整個活動的過程。第三,活動結束后擬定一個話題,創造機會讓同學們對此次活動的感受暢所欲言,達到鍛煉學生多看多想的目的。
2.要求學生堅持 “一句話日記”,培養學生“敏感的神經”
大型的集體活動畢竟有限,老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感受”的能力。我要求學生寫的日記不一定是一篇作文,而是少則一句話即可的“一句話日記”,這對學生來說不是負擔,只是培養他們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學生們每天要至少寫上一句話,并在課堂上讓寫得有意思的同學口述他(她)的經歷。于是,一次放學路上偶遇很多人排大隊引發的浮想聯翩,一位同學在自然課上的精彩發言等生活瑣事都被同學們記錄了下來。再后來,同學們已不再滿足一兩句話的記敘,并加進了更多的聯想和感悟。
二、培養學生“有面有點、點面結合”的思想,讓學生“學會寫”
小學生寫記敘文往往:容易寫成流水賬,但如果只強調局部重點描寫,學生往往又。會忽略文章整體性,因此,加強整體與局部關系把握的培訓非常重要。
比如學校組織同學植樹并以此為題寫記敘文,在植樹前我就要求同學們做出觀察提綱,包括:(1)植樹活動分哪幾部分(準備和植樹)。(2)哪一部分為重點描寫(植樹,該過程中又分為老師示范、別的同學植樹、自己植樹三個點,其中,自己植樹應該是重點描寫),這就為文章重點突出并且完整作了準備。
當然,有些人會擔心程式化的指導會令學生作文千篇一律,但由于在重點(自己植樹)部分,各人情況不同,寫自己的真實體驗是不會與他人重復的。而且小學階段有了普遍的規律和科學的方法做基礎,才能談得上以后的個性張揚。
三、重視給學生的評語和二次修改,讓學生“學會改”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因此老師要重視評語的明確性和可操作性,切忌泛泛而談,并要求學生拿到評語后認真修改,限時上交,老師作二次批改。
除非是一篇完全失敗的作文,否則不要要求學生面面俱到,甚至推翻重寫。如有的學生作文重點部分不突出,只有30字左右,就在評語中要求把這段話增加至100字,強迫學生開動腦筋。有同學在次要內容上著墨過多,就要求把百余字的描寫縮至二三十字。實踐證明,每篇文章強調二次修改要比一篇篇地寫完就丟開效果好得多。但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讓學生二次修改的工作量太大,可每次只關注一個環節;二是只要有所進步,就要肯定,并在評語中表現出來。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興趣和愉快中不斷的進步。
小學是一個人語言表達能力形成的重要時期,廣大語文教師應該對小學記敘文的寫作指導加以足夠的重視。當然,上述一點經驗之談還很不成熟,只作拋磚引玉,以便與廣大同行交流。
(李悅鋒 河北省任丘市出岸鎮西古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