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字是一個復雜而且特殊的詞。說它復雜,是因為它是一個兼詞,它兼有名詞、動詞、副詞等多種詞性和用法;說它特殊,是因為它作為副詞,不僅表示動作涉及到的雙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還經常表示動作涉及到的單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指代多種人和事物。
“相”字的用法盡管復雜,但“相”的常規用法實際上并不難,如“相”作名詞的“面相”“丞相”,作動詞的“察看”“輔助”,作副詞的“互相”等用法。“相”字的難點在于經常用作指代性副詞,表示多種指代意義。對“相”的特殊用法,中學語文教材理應明確注釋,但事實卻不然,有的教材對“相”的用法,要么避而不談,要么含糊其辭,不作具體解釋,以致于給教學帶來了麻煩。例如山東人民版的教材對《孔雀東南飛》中的“相”字的解釋:
⑴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教材注釋為:“我對她已經沒有恩情了,終歸不能答應你的要求。會,一定。”
⑵ “好自相扶將”。
教材注釋為:“好好服侍老人家。扶將,這里是服侍的意思。”
⑶ “誓天不相負?!?/p>
教材注釋為:“指天發誓,決不會對不起你。”
⑷ “登即相許和?!?/p>
教材注釋為:“立刻就答應這門親事吧。登:立刻。許和,應許。”
這四個例句中的“相”字到底表示什么意思,注釋者均沒有直說,但從串講的意思來猜測,例① 的“相”,似乎相當于“你的要求”;例②的“相”,大概相當于“老人家”;例③的“相”,應該相當于“你”;例④的“相”, 好像相當于“這門親事”。“相”字到底表示什么意思,課本沒作直接解釋,注釋者只是隨文釋義,泛泛而談,不同的句子中,把“相”注釋成了不同的意義,是不是“相”字本身就有“你的要求”“老人家”“你”“這門親事”等意義?顯然不是!這樣的注釋令教師和學生費解,不利于教學。下面僅以《孔雀東南飛》一詩中出現的“相”字為例,談談“相”的特殊用法,以供教學者參考。
《孔雀東南飛》一詩,一共使用了十九個“相”字,其中有一例用作名詞,其余則全都用作副詞。作為副詞的“相”,古今漢語中都有“互相”的意思,但古漢語中的“相”還有一種特殊的用法,即放在動詞前偏指一方,表示動作涉及到的單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呂叔湘、王力等先生把具有偏指用法的“相”稱作指代性副詞?!犊兹笘|南飛》一詩,就有12個“相”字用作指代性副詞,表示了多種指代意義。
一、相,用作第一人稱,相當于“我”。例如:
⑴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
⑵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同上)
⑶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同上)
以上三個“相”字,都用作第一人稱,可譯為“我”。例⑴“相遣歸”即“遣送我回娘家”。例⑵“莫相忘”即“不要忘了我”。例⑶“嬉戲莫相忘”即“游戲時不要忘了我”。
二、相,用作第二人稱,相當于“你”。如
⑴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同上)
⑵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同上)
⑶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同上)
⑷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ㄍ希?/p>
以上四個“相”字,都用作第二人稱,可譯為“你”。例⑴“相從許”即“答應你”。例⑵“還必相迎取”,即“回來一定迎接你”。例⑶“誓天不相負”,山東人民版教材注釋為:“指天發誓,決不會對不起你”,把“負”注釋成“對不起”,欠妥當。因為把妻子遣送回家,本身就是一件對不起妻子的事,怎么還能說“決不會對不起你”呢?此處的“負”應該解釋為“背棄”,此句應解釋為:“對天發誓不背棄你”。“不相負”即“不負你”。例⑷“相見常日稀”,意思是“經常很多天才見你一回”?!跋嘁姟奔础耙娔恪钡囊馑?。
三、相,用作第三人稱,相當于“他(她)”。例如:
⑴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同上)
⑵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同上)
⑶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來。(同上)
以上三個“相”字,均用作第三人稱,可譯為“他(她)”。例⑴ “相扶將”即“服侍她”。“她”,指焦仲卿的母親。“扶將”,本是動詞“扶持”“攙扶”的意思,這里是“侍奉、服侍”的意思。例⑵“相逢迎”即“迎接他”。逢迎,迎接。例⑶“遙相望”即“遠遠地望他”。
四、相,用來稱代物,表示指示代詞的意思,相當于“這”。例如:
⑴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同上)
⑵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同上)
這兩個句子中的“相”,均指代物,相當于“這”,表示“這門親事”的意思。例⑴“不得便相許”,意思是“我不能就答應這門親事”。例⑵“登即相許和”,意思是“立刻就答應這門親事”。登,立即。即,就。
由上可見:《孔雀東南飛》中的“相”,主要是用作指代性副詞,相當于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的意義,這種特殊用法至今還保留著,如“好言相勸”“恕不相告”等。
(孟昭水,山東省泰山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