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3—6日,由天津音樂學院主辦、作曲系承辦的全國曲式與作品分析理論及教學會議在天津東麗湖隆重召開。這是繼1989年北京平谷作品分析會議16年后的又一次盛會,來自全國各地(包括臺灣)和國外近30所音樂、藝術院校的140多名專家學者和相關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參加了會議,以論文宣讀、專家論壇、作曲家論壇、教學研討等形式,就大家目前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一、 論文交流
本次會議提交的54篇論文較全面地反映出目前我國在作品分析領域的教學和研究成果。論文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特定體裁或結構形式的分析
上海音樂學院錢亦平的《自由曲式的存在及其結構原則》從自由曲式的存在、結構原則、結構內涵和結構的二重性等多個側面論述了自由曲式的存在形式和結構特征。中國音樂學院張筠青的《歌劇音樂分析》對歌劇的戲劇音樂分類、戲劇性音樂的處理、形象的塑造、宣敘調的分類以及歌劇音樂中反復出現的原則等方面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并提出關注歌劇音樂的分析與創作、開設類似課程的希望和建議。星海音樂學院任達敏的《英、美曲式分析文獻中的單章曲式分類概念及其術語辨析》針對英文曲式分析文獻中的概念差別,詳細列舉了從樂句、樂段到回旋曲式、奏鳴曲式等幾種西方教材的理論術語并進行比較,指出統一概念標準的重要性。上海音樂學院賈達群的《結構分析學導引》從音樂結構的概念、結構學意義上的音樂結構與傳統曲式學的關系、關于音樂“天然結構態”的認知等方面對結構作出了新的詮釋。沈陽音樂學院曹家韻的《音樂微觀分析——不可或缺的環節》引用約翰·懷特、該丘斯、斯波索賓等人的觀點,說明“樂逗”的相關理論在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天津音樂學院唐樸林的《中國傳統器樂曲的曲式結構》較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傳統器樂曲中單牌體、連綴體、循環體、變奏體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結構形式。星海音樂學院房曉敏的《陰陽結構》介紹了自己把《周易》中陰陽哲學思想與音樂結構結合,發展、演繹而成的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方法,等等。
2、對特定作曲家或作品的分析
1.歐洲方面:中央音樂學院付濤濤的《布列茲管弦樂隊作品〈祭奠〉的音樂分析》從曲式結構、音高結構、節奏技術、配器手法、復調處理、力度布局等方面較詳細地對作品中的創作特點進行了分析。中國音樂學院高佳佳的《拉威爾〈F大調弦樂四重奏〉創作研究》系統論述了作品中的套曲組合構思,各樂章的曲式結構以及調式運用、調性與和聲、節奏與節拍等表現手段的特點。上海音樂學院王澍的《德彪西音樂中的“意識流”現象初探》借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的“意識流”現象,從結構綿延與綿延結構、內在時間與結構比例等入手,揭示德彪西音樂結構中的相關存在。武漢音樂學院錢仁平的《音集運動的結構功能》以韋伯恩《六首管弦樂小品》之四為例,探索了音集運動是否能在作品的各個段落中承擔相應的結構功能以及這種功能與其他要素間的關系等問題。中央音樂學院王桂升的《勛伯格〈三首鋼琴小品〉之結構初探》把三首小品的結構與古典奏鳴曲相比較,從曲式、主題、和聲等方面闡述作曲家無調性早期的創作特點。天津音樂學院劉文平的《懷念調性》通過對勛伯格《鋼琴協奏曲》中調性的傳統手法與十二音序列手法相結合的各要素的分析,揭示作曲家創作后期的調性情結這一重要特征。中央音樂學院冶鴻德的《透過革命熱情的自由禮贊》對亨策《第六交響樂》第一樂章中的樂隊構成、整體結構、音高材料、節奏及發展手法等較為突出的作曲技法作了全面分析,等等。
2.美國方面:中央音樂學院徐昌俊等人的《史蒂夫·里奇和他的〈鋼琴相位〉》對作品中“相位變化”的技術手法與帶有調性因素的材料的結合作了具體分析。杭州師范學院王晡的《無法回答的問題》對艾夫斯《未能回答的問題》的音響存在時間維度作分析,并與凱奇的《4分33秒》、考埃爾的《風奏琴》、瓦雷茲的《電離》作比較,以期發現其新的結構內涵。其他還有星海音樂學院胡丹麗的《巴伯鋼琴作品創作研究》、河北師范大學秦慶昆的《音樂結構的延伸和發展》中對科普蘭《鋼琴奏鳴曲》的分析等。
3.近年來隨著國內音樂創作的發展,對我國當代作曲家的研究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如中央音樂學院婁文利的《核心音程在歌劇器樂音樂中的綜合結構力》對瞿小松室內歌劇《命若琴弦》中循環出現的“單音音組”、變奏式貫穿的四音音型、貫穿發展的“希望動機”等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結構手法作了深入分析;徐璐的《天地的回聲》對郭文景同名合唱與打擊樂作品中全方位的復調技法與民族化音調完美結合的分析;武漢音樂學院劉涓涓的《來自“板腔體”的結構思維》對羅忠镕藝術歌曲《賣花聲》“板腔體”結構與現代西方音高技術結合中體現出的中國化、個性化特征的分析以及沈陽音樂學院韓焱的《對羅忠镕〈第三弦樂四重奏〉的分析》,等等。
3、關于作品分析教學
上海音樂學院呂黃的《新思維與傳統思維的續接》結合教學實際,通過對古代、古典、浪漫和二十世紀等不同歷史時期回旋曲式的比較來說明這種曲式結構的發展變化,并以斯特拉文斯基、 梅西安、瞿小松等人的作品為例作了分析。中國音樂學院趙冬梅的《對奏鳴曲式結構原則的理解》從奏鳴曲式的結構框架、調性布局原則、音樂材料在結構劃分中的重要意義等方面的剖析,探討了不斷變化的音樂語言與傳統曲式結構之間的聯系及教學思路。西安音樂學院寧爾的《我講〈曲式〉課的“緒論”部分》講述了自己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把課程的緒論部分歸結為“調式、調性、和聲”與“旋律、素材”兩大部分,在趣味教學中堅持深入淺出的嘗試。武漢音樂學院張璟的《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結合課程特點和教學需要,介紹了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曲式教研組在多媒體課件教學方面所作的一些實踐與研究工作。沈陽音樂學院吳家軍的《作品分析公共課改革思考》談了共同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自己針對不同專業特點的解決辦法。中央音樂學院閆曉宇的《一個研究生對作品分析教學的反饋》則從學生的角度反饋自己對作品分析課程教學的感受并提出某些建議,希望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考,等等。
二、專家論壇
專家論壇邀請的9位專家來自各大音樂學院,從事作品分析研究及教學工作多年,在專業上有著突出的成就和豐富的經驗。他們以講座的形式,分別談了對作品分析及教學的看法和建議,使與會代表獲益匪淺。
上海音樂學院趙曉生的《作為音樂活性構造的基礎——基因》對作品分析中的音高構造、節奏構造、音響構造、組織構造、過程構造等作了闡述,并以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作品為例,揭示了“基因”的可復制、可變異、可演化的特點,在某位作曲家或某個時代的不同作曲家中的體現以及在比較長的歷史時期中的遺傳和延伸。武漢音樂學院彭志敏的《無形的變化,有限的更新》回顧、比較了傳統教學的公共性、側重性、類型化特征和局限性,指出教學內容變曲式為分析、變單一為綜合、變共性為個性、變主次為均衡、變類型為過程、變模式為結構、變調性為集合等“無形的拓展與變化”,提出課程內容只能根據選擇性、周期性、以人為本等原則“有限地擴展與更新”的建議,強調作為教育者,不能以自己的好惡、眼光來看待客觀存在的事物的重要性。
烏克蘭專家謝爾蓋的《現代音樂分析方法及作曲專業學生的教學問題》著重介紹了當今世界上的幾種分析方法,指出分析方法取決于分析的目的;他還談到部分現代音樂作品已脫離了教學需要,建議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音樂技術,改革音樂分析課,使之更加貼近現在的生活和創作。天津音樂學院高燕生的《音樂學院曲式課的現狀及建議》就教學中存在的分析與創作結合不夠、聽覺的分析不夠、課程與各專業特點脫節和風格化等問題作剖析,介紹相關解決方案,提出有必要將中外曲式發展作比較、加強二十世紀教學內容的建議。
中央音樂學院李吉提的《〈五月的圣途〉的單個音表述和節奏技術》偏重于中國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語言的關系,對秦文琛《五月的圣途》中注重單個音的表述和各種腔化處理以及節奏節拍中的中國特色作了系統的分析,提出加強對中國音樂系統化研究的希望。中國音樂學院高為杰的《音樂意義的探究——關于音樂分析的方法、目的、意義》指出,每一部作品的曲式結構都是獨一無二的,并且是在創作中逐漸完成的。他以肖邦《#F大調夜曲》的改編版本與原作的比較產生的形式“完整”與“完美”之間的巨大差異來說明曲式結構的包容性與靈活性。他認為音樂分析的目標是分析作品,對分析者自身也是人格、情操等的反思和提高過程。
上海音樂學院錢亦平的《不同教學層次作品分析課程設置的暢想》從教學目的、內容、教材、教學方式等方面把教學層次歸結為:本科——入門、碩士——熟練、博士——綜合,對中央、上海兩所音樂學院的研究生作品分析課程設置作比較,提出了把研究生畢業論文納入科研課題的建議。中央音樂學院姚恒璐的《音樂作品的完形分析與綜合分析——兼談音樂教學體系中作品分析課的等級提升問題》談到概念與觀念的澄清——音樂分析與音樂學分析、傳統原則與現代意識——以音樂創作原則為出發點、對分析技術問題的認識——非規范化的現象大量存在、綜合音樂分析——創作思維決定分析角度等問題,對研究生的論文寫作提出了建設性的指導意見。
中央音樂學院楊儒懷的《作品分析的理論基礎》把作品分析理論系統地歸納為:1.概念的理解——指出動機與樂匯、主題與旋律或曲調等概念的區別,提出“結構”是組成單位的邏輯組合;2.作品分析課的作用——融合中外,深入淺出,適應專業特點;3.曲式的概念——一部曲式與樂段(前者為曲式結構,后者為語言陳述結構);4.曲式結構的分類原則——以結構原則而不是段落來劃分;5.曲式結構的演化——規范化曲式、變化曲式、邊緣曲式、自由曲式;6.教科書的選擇、講述步驟——基本表現手段、發展手法、音樂語言結構、曲式結構;7.學習的方法——聽音響、分析、討論;對教、學兩方面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他還把教學體系的發展分為:解放前——英美,解放后——蘇聯,當今——全球化三個階段,發出了創造中國當代作品分析的基礎理論的倡議。
三、作曲家論壇
為突出作品分析與音樂創作之間的密不可分,會議特地邀請了12位國內外有影響并長期擔任教學工作的作曲家結合自身的體會,以講座的形式來談二者之間的關系。
中央音樂學院唐建平以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和自己的創作體會為例,講述了樂句的結構及其在音樂創作中的運用。沈陽音樂學院范哲明談了理論歸結與創作上的突破之間的融合關系,就作品分析的教學實踐、研究方法、學術態度等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提倡“小題目,大內容”。上海音樂學院尹明五結合盧托斯拉夫斯基的作品和自己的交響音畫《韻》介紹了音色、音響結構作為結構中心的曲式結構特征。烏克蘭專家克拉索托夫認為設計曲式與分配材料是衡量作曲家水平的重要標志,并指出“作品應該吸引聽眾”。首都師范大學張大龍分析了肖邦的四首前奏曲和美國的一首現代鋼琴小品,談了對我國歌曲創作現狀的看法并介紹了自己的作曲實踐與作品分析的應用。
中國音樂學院高為杰指出音樂創作要解決“說什么”與“怎么說”的問題,以電影《戰艦“波將金”號》的剪接為例說明結構的重要性。該院的王寧非常贊成高為杰的看法,認為創作中對曲式的理解不是模式而是趨勢,曲式是動詞的結構(運作材料)而不是名詞的結構。中央音樂學院秦文琛結合創作實例,分別介紹了拼貼手法、節奏變化手法、特定音高作為結構點、音色控制手法等在自己作品中的運用。星海音樂學院房曉敏談到結構的重要性,認為創作應該有目標。來自臺灣的陳明志提出了統一用語,重視民族音樂研究,把東、西曲式結構比較納入研究課題的建議。
中央音樂學院劉湲認為結構是永遠不能被忽視的,并且有自然和人為之分。他介紹了自己按地理走向構思七部交響樂的創作藍圖和《第一交響樂》以核心音調和數字7為參照的結構特征,提出“原點”的理論和如何自然化地進入曲式原則的問題。同為中央音樂學院的賈國平的作品則顯示出傳統曲式結構和高度理性化控制之間的結合,以及群組結構模式、作為音響過程的音樂結構、多層次化的單聲音樂和無音狀態的音樂材料等新的結構理念。
四、教學研討
作品分析教學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為方便交流,研討分成專業和共同課兩組,以座談會的形式進行,議題集中在以下幾點上:
1.民族音樂分析納入課程。高為杰、李吉提、唐樸林、王晡、上海音樂學院李小諾、上海師大施忠等提出開設研究中國民族音樂分析的課程,引入西方研究成果,融會貫通以發展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建議。唐建平還指出東西方互相“補課”(西方補東方的傳統歷史文化、東方補西方的現代文化)這一有趣現象。
2.學科建設與教學方法。呂黃和天津音樂學院陳樂昌提出根據教學目的的不同,強化共同課各自專業特點以及各音樂學院之間教材交流的建議。姚恒璐指出為研究生多開設選修課和導師建立資料庫、針對不同學生的研究方向開書目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唐建平提倡在教學中的批判精神,敢于否定自己和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目前存在的考試成績和創作實用的不同步現象,提出多研究“曲”,少研究“式”和對不同時期、人物風格把握的問題。房曉敏介紹他們壓縮課程教學時間的嘗試,提出了對學制改革的思考,等等。
歷時四天的會議短暫而又充實,會議的圓滿成功在給與會代表帶來喜悅和收獲感的同時,也必將給今后的研究和創作帶來深遠的影響。中央音樂學院吳祖強教授專程到會表示祝賀,對會議所體現出的作品分析研究的深度、廣度以及與當代創作的密切聯系等的豐碩成果表達了由衷的欣喜。天津音樂學院姚盛昌概括了目前作品分析研究內部的發展和研究領域的擴展的現狀,指出通過交流經驗納入新的研究成果,促進教學研究和創作,從而推動整個音樂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楊儒懷在閉幕式上代表大會主席團發言,總結取得的成果之后,提出將來會議在各院校輪流召開、積極參與、集中議題、擴大宣傳等希望和建議。與會代表還達成了2008年上半年由中央音樂學院在北京舉辦下一屆作品分析會議的初步意向。我們相信,隨著各種學術交流的日益加強,我國音樂作品的分析、研究和創作一定會取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事業將會更加昌盛、繁榮。
劉文平 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講師,中央音樂學院在讀博士生
(責任編輯 張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