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樂作品風格的多樣性決定了演唱方法和風格的多樣性。演唱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歌手駕馭作品的綜合能力。演員在掌握了科學發聲方法的基礎上,應根據作品的不同風格適當地調整自己的演唱方法,才能盡可能完美地將作品的意境表達出來。確切地說,演唱方法(“唱法”)應該是“發聲方法”與“演唱技術”有機結合的產物,它是表現作品的手段。因此,用三種唱法概括聲樂藝術表現手段和演唱風格的千姿百態是遠遠不夠的,也是不夠科學的。將三種唱法作為某種既定模式去套每個演員的歸屬(即所謂“唱美聲”的、“唱民歌”的和“唱通俗”的)既不利于聲樂藝術百花齊放,也束縛了聲樂演員的個性發展。聲樂藝術實踐的客觀規律告訴我們,無論是傳統歌曲(含民歌)還是當代創作歌曲,都需要演員在歌唱時因曲而異,尋求適合該作品風格的演唱方法,決不能只用一種固定的方法演唱。比如人們所熟悉的歌曲《青藏高原》與《我愛你中國》、陜北民歌《翻身道情》與云南歌曲《小河淌水》,如果用同一種方法演唱而不作調整,能將每首作品的風格和韻味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嗎?
顯然不能!這就是人們常把聲樂舞臺早已存在的某些演唱方法和風格稱之為“美通”、“民通”、“美民”,甚至“美民通”的原因了。事實上,一身兼容幾種不同唱法的演員大有人在!
要使聲樂比賽真正達到推動聲樂表演藝術發展的目的,就需要認真考慮使比賽的方法和有關規則更有利于激勵參賽者的藝術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表現手段。以“唱法”分類比賽與不以“唱法”分類比賽,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比賽方法問題,而是關系到我國聲樂藝術教學與發展理念的大問題。既然實踐中已充分證明了當今聲樂藝術領域中演唱方法、風格的多樣性和多重性,為什么還硬要把演員限定在某一種“唱法”的小圈子中進行比賽呢?我以為,除了必須依賴現代電聲手段演唱的流行歌曲專項比賽外,對于常規概念的聲樂比賽而言,完全可以不按“唱法”分類(組)比賽。
聽說主張分類(組)比賽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有利于評判。其理由之一是,各種唱法的衡量標準不一,選手混在一起相互很難比較;其二是,美聲、民族、通俗的作品不同,評委對有些作品不熟悉(如“民族”和“通俗”評委對“美聲”的外國作品不熟悉,“美聲”和“民族”的評委對“通俗”的作品不熟悉等),不好判分或判分不易準確。
第一個理由實際上很容易造成以“唱法”的規范性作為比賽的第一要求,從而忽略了比賽對于作品表達的第一性。第二個理由似乎是為彌補評委知識的局限性提出的,其考慮的基點是主觀上已將評委按“三種唱法”劃分了不同的類別,并根據他(她)們的知識面選擇了比賽的方法。也就是說,分“唱法”比賽是為了將就評委的水平!
如果上述兩個理由真是決定分唱法比賽的核心因素的話,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一、所謂各種唱法混在一起“不好比”之說,實質是指評委不好評判、難以“打分”,因此只好將選手分類編組。這里有一個評判的觀念問題。如果避開歌曲作品的藝術表現,就“唱法”論唱法,或以“唱法”論高低,確實混在一起很難比較。但若比選手運用歌唱藝術的表現手段演繹作品的能力,也就是說,比較每位選手根據作品的內容和風格而運用的演唱方法是否到位、演唱技術是否成熟、對作品的藝術處理是否恰當等,應該是不難評判的。
二、鑒于評委對一些作品(主要指外國作品)不熟悉而采取分組比賽,也欠妥。因為任何一項音樂比賽或評獎(包括國際性的賽事),評委的知識面都有其局限性,每一位評委各有長短,很難做到十全十美。即使是精心挑選了對所有作品都熟悉的評委,他(她)們的藝術觀、鑒賞力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通過選手分組比賽的辦法來彌補評委隊伍知識面的不足、以求評分的“準確”,實難解決問題。
以上兩個理由之所以不可取,是因其考慮比賽方法的基點都是“以評委為中心”的。從而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如何讓參賽選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和藝術創造力,使其在聲樂表演藝術領域和歌曲作品的二度創作方面少一些框框,多一點空間。
至于如何使比賽的評判更加準確、評委的某些“不足”如何彌補等問題要不要考慮?當然需要。根據我國聲樂界專家隊伍的現狀和比賽活動的特殊性,我感到以下幾個問題值得考慮:
一、評委隊伍的結構問題。聲樂比賽不僅是比發聲方法和演唱技巧,還要看對作品藝術表現的高低。鑒于此,評委會的專家隊伍除聲樂專家外,還應適當地摻進一些熟悉聲樂藝術特點的作曲家、指揮家或評論家,且人數不應少于評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由此組成的評委會知識結構較全面,可以形成“優勢互補”,有利于評判的客觀、準確。這一問題大家比較容易認同,已在很多比賽中得到體現。
二、評委自身的素質問題。這里主要指“藝術”和“道德”兩個方面。就“藝術”角度而言,評委應不單是在自身從事的某一專業上有成就者,還應是藝術眼界開闊、知識面較寬、鑒賞能力強的音樂家。就“道德”而言,他(她)們更應具備藝術家或“為人師表者”的基本素質,應是襟懷坦蕩、不徇私情、敢于堅持真理、對音樂事業和每位選手都懷有高度責任感的“伯樂”。尤其是在當今賽場風氣普遍受到污染的情況下,能否排除干擾、自覺抵制來自各方的不正之風對評委來說至關重要。
三、“打分”的規則問題。這是從組織措施上保證評判結果達到“公平、公正”的重要環節。據了解,各賽事的主辦單位都有一套打分辦法。通過多年的實踐,我認為在比賽的復、決賽階段,按下述規則評判、“打分”較好:1.根據參賽的實際人數確定上限和下限分數線。人數多,上、下限分數間隔的幅度可大些,人數少則小些。2.根據上、下限分數的空間和各獎勵等級的人數(如果是復賽,則按擬進入決賽的人數)確定若干個“打分”的分數段。評委打分時都須嚴格地按設定的分數段和各等級的設定人數,根據每位選手的臨場表現在“打分”時分出高低。每位評委”打”在一、二、三等獎分數段內的選手數可少于、卻不得超過該等級預定的獲獎人數。3.統計選手的成績時,在評委總數不超過11人的情況下,可舍去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以有效分總和的平均值依次確定排名。
上述意見僅是個人的一點膚淺看法,本著學習、探討的愿望,向同行們求教。
顧春雨 作曲家、中國音協原秘書長
(責任編輯張萌)